跨学科视域下综合性艺术表演的创设研究
李瑾怡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1
综合性艺术表演包括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集体舞、儿童歌舞、简单的儿童歌舞剧、音乐剧、歌剧、戏曲及曲艺等。音乐课堂教学中将多元姊妹艺术渗入其中,能够使学生对艺术学科的关联度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拓宽视野,在音乐课堂的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对于艺术学科的感知力,提升创造力。[1]教师将综合性艺术表演融入课堂教学,以学期为单位组织优秀节目展演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富有表情、动作优美地表现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并能对他人的综合性艺术表演节目产生优劣评价,更好促进自身发展。
一、立足教材,整合音乐资源
1、通过身势律动,表达音乐情绪
在湘艺版二年级下册歌表演、听赏一课中,选用的曲目都是适合年龄较小的孩子,歌词内容较易理解的歌曲。在《四小天鹅舞曲》中,编者以人物示范图,引导学生用手指尖模仿芭蕾舞的足尖动作,随着音乐“跳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随着教学进度,引导学生以手指尖的模仿转为真正的踮起脚来,跟随音乐的律动感而三五成群地拉手起舞。当听到悠长的旋律时,以手臂的向远方缓缓张开;逐渐上升的旋律以身体与手部动作配合由细小的抬升至越来越高、身体逐渐舒展的动作展示;短促跳跃的节奏则以踮脚跳动来展示,以示身体动作与音乐所诉情绪情感相融合于一体。
2、AI 赋能,多维感知
在综合性艺术表演打破学科边界,强调多维结合的同时,AI 作为技术赋能工具,整合视觉、听觉、动态感知等多模态表达,形成具有颠覆性的艺术体验,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路径。
环境智能介入空间感知,在学习过程中使用AI 指导AR 投影所学情境,如学习《杨柳青》时,播放乌篷船摇曳在碧绿的江南水乡的场景,伴随着胡明刚的散文《江南蓑衣》中“乡野的江南、劳作的蓑衣”,片片关于江南的记忆画面在眼前滑过,感受到如穿着蓑衣的屋舍随风摆动,将学生带入烟雨朦胧中,继而在生动的情境中开始新课的学习。编程AI 虚拟形象对作品中的场景参与动态演出,使得学生更加有带入感,如在《保卫黄河》的学习中,使用 AI 构建冼星海的智能头像以说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介绍,从他的人生经历,即早期于巴黎求学、中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和晚年在苏联旅居三个历史时期来叙述他的音乐创作风格的变化,继而与中国社会 20 世纪 30 至 40 年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相呼应,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跨学科综合,实现素养目标
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将音乐与历史、文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人文背景与内涵底蕴,以崭新、开阔的视角打开音乐之门,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1、明确音乐在跨学科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音乐跨学科实践中,音乐教师应明确音乐的主体地位,在跨学科的学习中,仍以学习音乐为主要目的。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低年级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需要通过其他学科的辅助,如音高的产生,可借助科学课中的量杯装水,敲击产生不同音高;通过奥运体育与音乐进行跨学科的融合,以音乐为主线进行游戏开展。高年级学生更是具有了多学科的知识基础,通过教师带领下跨学科的学习,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如音乐所描述的故事背景可通过语文学科的联系来展开理解;通过音乐与美术跨学科的方式,裁剪出生动有趣的树叶创意画;或是通过与舞蹈相结合,以绘声绘色的肢体动作扮演故事情节,表现音乐。音乐与数学相结合,即学会节奏中的数学规律,如在四拍子中,四分音符=1 拍,八分音符
拍,设计节奏填空游戏,增添数学计算的趣味性,同时对音乐基础知识产生了解。
2、通过课堂创编,发展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音乐学科艺术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途径包括即兴表演、音乐创编等。学生在开展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的表现过程中,通过对音高、节奏的创编,音乐与舞蹈、戏剧等的结合,留给学生充足的自我发挥空间,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经民间艺人不断改进,逐步演变为集音乐、说唱、戏曲、剪纸、绘画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2]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将皮影戏的学习渗入音乐课堂,鼓励学生尝试操纵皮影,为其配音;成立音乐团队,为其设计音效和背景音乐,增强叙事表现力,以此提升个人身体协调能力与团队整体协作能力。如灵宝道情皮影《琴声灯影唱古今》中,学习道情皮影的历史,可涉及到清代传统艺术的发展。
三、着眼课外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音乐课外活动在当代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艺术素养的培养上,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歌舞剧表演是融音乐、舞蹈、动作、美术、文学等于一体,表现情境或故事,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性艺术活动。[3]在学期末举办校园音乐节,成立导演组、舞台设计组、宣传文案组,以湘艺版五年级第八课音乐戏剧剧场为例,编者选取根据鲍元恺《炎黄风情》第一组曲《燕赵故事》音乐意境创编的音乐情景剧《问路》作为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表演途径。由同学们自发报名组队扮演二小、花儿、小弟的形象,播放《小放牛》的音乐。以对话、动作、富有表情地歌唱、吹奏等联合展示故事选段。教师提前准备好竹篮、竹笛、花儿等道具,参与学生则需对音乐较为熟悉,能够完整且富有情感地歌唱。
小结
当代艺术表演正突破传统学科边界,通过跨学科融合探索新型艺术形态。本文以综合性艺术表演为对象,分析其在戏剧、舞蹈、音乐、戏剧及新媒体技术等领域的交叉实践。数字技术的介入重构了表演的时空维度,跨学科协作催生新型创作范式,这种融合推动了文化表达的创新,建立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路径,是音乐教学发展的新趋向。
参考文献:
[1]王家祥、杨阳.综合性艺术表演[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1(05):60
[2]王雅萍.琴声灯影里的皮影戏[N]河南科技报,2006: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纪城令.综合性艺术表演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3):38-39
[5]迟令霞.跨学科视角下的小学中高年级音乐教学创新[J].新校园,2025(02):97-98
[6]陈兴春.音乐体验活动:小学音乐课中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1):103-105
[7]黄琨.常德丝弦走进当地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多重价值研究和实践方式[D].中国音乐学院,2016:44
[8]王盈莉.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