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的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

作者

熊杰

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服务中心

摘要: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作为当前工程建设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在推动项目管理一体化、精细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模式强调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实现各阶段的专业协同,特别是在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方面,能够通过前期介入、过程跟踪与后期优化,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与投资决策科学性。文章从全过程咨询模式的特征出发,系统分析造价管理的新要求,探索成本控制的关键路径,并提出基于全过程逻辑的优化对策,为实现工程项目投资目标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全过程咨询;造价管理;成本控制

一、全过程咨询背景下的造价管理核心特征

(一)管理重心前移带动造价控制前置化

全过程咨询模式推动工程项目管理重心向前延伸,使造价管理不再局限于施工阶段或结算阶段,而是贯穿于项目立项、可研、设计、施工及运营各个环节。在项目前期阶段,通过对建设方案、功能定位和投资估算进行专业评估,有助于从源头优化资源配置。在概念设计和方案比选中引入成本分析方法,可有效规避因设计变更或技术迭代带来的造价波动风险。全过程介入机制强化了咨询单位对项目全过程动态的把控能力,提升了成本预测的前瞻性与有效性。工程决策过程依托专业造价咨询支撑,推动管理模式由事后审计向过程控制转变。

(二)协同机制促进多方造价管理融合

全过程工程咨询强调设计、造价、施工、监理、招采等专业的高度协同运行,打破以往各环节信息割裂、责任不清的问题。造价管理作为连接设计与实施的重要桥梁,在协同机制中扮演关键角色。通过设置统一的信息平台与工作接口,实现造价数据的动态传递与实时共享,避免重复核算与信息滞后造成的成本误差。多专业团队在统一框架下协作,有利于在设计阶段引入施工性分析,在采购阶段整合成本结构数据,实现价格的最优配置。全过程咨询机制使造价管控从单一职能向多元融合转型,提升项目整体的成本管控质量。

(三)管理目标聚焦投资全过程控制

全过程咨询中的造价管理目标不仅关注建设成本,还延伸至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评价与运营成本分析。以使用功能与运行维护效率为导向,建立涵盖建造期与使用期的综合成本管理体系,使投资效益最大化成为管理核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围绕功能需求优化资源投入结构,避免单纯追求最低造价而忽视系统性能与后期使用效果。在项目交付阶段,依托前期数据积累开展全成本分析,为设施维护与资产管理提供量化依据。全过程造价管理以投资绩效为导向,实现从费用核算向价值创造的转型,推动工程造价管理走向精细化与集约化。

二、全过程咨询下的成本控制策略优化路径

(一)前期成本策划提升投资控制主动性

成本控制的起点应在项目启动阶段确立,在全过程咨询模式下,前期策划成为决定成本走向的关键节点。通过开展全过程造价分析,系统评估技术方案与建设目标之间的经济匹配度,可为后续设计与施工明确成本边界。制定合理的投资控制指标与成本分解结构,在项目可研与立项阶段设定资金控制框架,是保障造价目标实现的根本路径。在设计准备期,开展功能需求分析与价值工程研究,通过技术经济分析优选设计方案,实现成本效益均衡。在项目筹划过程中,建立前期成本策划报告制度,确保每一项技术决策都具备充分的成本依据,减少因规划不清带来的预算膨胀风险。全过程咨询单位在此阶段发挥主动引导与综合协调作用,可最大限度压缩不合理投入,为全周期成本控制奠定基础。

(二)动态预算管理强化过程费用控制

预算是成本控制的核心依据,在全过程咨询模式中,预算管理需实现从静态编制向动态调整的转变。全过程动态预算体系应基于工程进展实时调整费用计划,确保预算编制的现实适应性与执行有效性。在施工组织过程中,根据实际工程量变动与市场材料价格波动,调整预算配置比例,强化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利用工程量清单与施工进度匹配机制,建立月度成本控制计划,开展预算偏差分析与原因归类,形成闭环管理路径。动态预算管理还应结合造价预警机制,在发现重大偏离指标时及时启动纠偏流程,防止预算执行失控。全过程咨询平台通过建立项目成本数据库与预算执行监测系统,实现预算数据自动采集与智能分析,有效支撑现场管理团队的成本决策,提升管理的实时性与精度。

(三)采购与合同管理同步优化资源配置

采购环节是成本控制的重要抓手,在全过程咨询体系下,采购应以造价控制目标为导向,构建价格、质量、交期三位一体的供应链管理机制。在采购前期,通过市场调研与历史数据分析制定合理限价标准,明确价格控制区间与供应商资质要求。招标过程中,采用总价包干与量价分离相结合方式,控制价格风险转移与合同执行偏差。在合同执行阶段,加强履约管理与支付控制,确保资金流与工作量匹配,防止恶意变更与费用超支。全过程咨询单位在合同制定中嵌入成本控制条款,明确计价规则与风险分担机制,为后期成本核算提供依据。通过与造价平台数据对接,实现采购数据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合同履约节点应与成本控制节点同步设定,强化资金支出节奏与项目实际进展的统一性,实现采购管理的系统优化。

(四)成果交付阶段强化成本绩效评价

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投资效益的最优配置,在项目交付阶段,对成本绩效的系统评价是全过程成本控制闭环的关键环节。项目成果评价不仅包括成本完成指标的核算,还需综合分析造价控制手段的实施效果与管理策略的科学性。通过建立成本绩效评价模型,对项目总成本、单位造价、资金使用效率与投资回报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可为未来项目积累经验数据。在交付验收前,基于全过程咨询形成的造价数据档案,开展全过程成本回顾,梳理成本偏差形成路径及管理措施的响应效果。建立由业主方、咨询单位与施工方共同参与的成本绩效评价机制,推动管理责任透明化与管理行为规范化。评价结果应纳入项目后评估体系,形成闭环信息反馈机制,用于指导咨询模式优化与成本控制手段迭代提升。全过程造价绩效评价不仅检验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更是推动工程造价管理向数据驱动转型的基础平台。

三、结束语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不再是单一阶段的事务性工作,而是贯穿于项目始终的系统性、战略性管理活动。通过前期策划、动态执行、协同采购与绩效评价等多维手段的集成应用,构建起以价值导向为核心、以过程控制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体系。全过程咨询平台与专业团队的协同作用为实现成本精准管控提供了技术保障与组织基础,有效促进了工程项目从成本控制向价值创造的升级。该模式的推广将持续引导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理念与实践水平迈向集成化、智能化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刘启峰.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下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研究[J].工程造价管理,2023,43(02):85-89.

[2]孙宇翔.基于全过程咨询的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机制探讨[J].建筑经济,2023,43(03):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