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污水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徐月 孙萃芳 冷栢双 于志伟
1.身份证号:2101141987****5421 辽宁沈阳 110000 2.身份证号:2106021985****0521 辽宁沈阳 110000 3.身份证号:2323261984****681
一、市政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
(一)生物处理技术:主流且成熟的核心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依靠微生物代谢作用降解污染物,是当前市政污水处理的主流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好氧生物处理技术通过曝气供氧,让好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如传统活性污泥法、氧化沟工艺,适用于处理中高浓度有机污水;缺氧 - 好氧(A/O)、厌氧 - 缺氧 - 好氧(A²/O)工艺通过交替控制溶解氧,实现有机物降解与脱氮除磷同步进行,满足氮磷排放标准要求;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则在无氧环境下利用厌氧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沼气可回收利用,多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预处理或污泥处理,当前生物处理技术已形成多样化工艺体系,适配不同水质与处理需求。
(二)物理化学处理技术:辅助与深度处理的重要补充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通过物理分离、化学反应去除污染物,多用于预处理、深度处理或特定污染物去除,是生物处理技术的重要补充。物理处理技术包括格栅、沉淀、过滤等,格栅用于截留污水中悬浮固体与杂物,沉淀去除水中颗粒物,过滤(如砂滤、膜过滤)进一步净化水质,提升出水透明度;化学处理技术通过投加药剂实现污染物去除,如投加絮凝剂(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让胶体颗粒沉淀,投加除磷剂(硫酸铝、氯化铁)去除磷,投加氧化剂(臭氧、次氯酸钠)氧化降解难生物降解有机物或消毒,当前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常与生物处理结合,形成 “生物处理 + 深度物化处理” 的组合工艺,满足更高排放标准。
(三)生态处理技术:低成本与生态友好的特色技术
生态处理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土壤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协同作用净化污水,具有生态友好、运行成本低的特点,多用于中小城镇或低浓度污水处理。人工湿地通过水生植物(芦苇、香蒲)吸收氮磷,基质(土壤、砂石)过滤污染物,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形成 “植物 - 基质 - 微生物” 的协同净化系统;氧化塘利用藻类光合作用供氧,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厌氧微生物处理底部污泥,适用于气候温暖、土地资源充足的区域。
二、市政污水处理技术应用中的现存问题
(一)能耗与运行成本较高,低碳性不足
部分污水处理技术能耗较高,增加运行成本且不符合低碳发展要求。好氧生物处理技术中的曝气系统(如鼓风曝气)电耗占污水处理厂总能耗的 50% 以上,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泥产量大,污泥处理处置需额外消耗能源;物理化学处理技术中,膜过滤、臭氧氧化等深度处理工艺设备投资与运行成本高,如膜组件更换频繁、臭氧制备能耗大,导致部分污水处理厂因成本压力难以全面推广深度处理技术,制约出水水质提升与低碳发展。
(二)资源回收利用率低,浪费现象突出
当前市政污水处理技术多聚焦于 “达标排放”,对污水中资源的回收利用不足,造成资源浪费。污水中有机物可转化为能源(如沼气),但部分污水处理厂厌氧处理设施不完善,沼气收集与利用率低;氮磷是重要农业资源,现有技术多将其转化为污泥或沉淀物,未实现资源化回收,反而增加污泥处置压力;再生水回用率低,处理后的达标尾水多直接排放,未充分用于市政绿化、工业冷却等场景,浪费可利用水资源,资源回收体系的缺失导致污水处理 “只治不利用”,未实现资源循环。
(三)技术适应性有限,应对复杂水质能力不足
现有污水处理技术对复杂水质的适应性有限,难以有效应对进水水质波动或特殊污染物。部分技术对低温、高盐、高冲击负荷敏感,如硝化菌在低温环境下活性下降,导致脱氮效率降低;传统生物处理技术对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如抗生素、农药残留)降解能力弱,需依赖高成本的化学氧化技术;工业废水混入市政污水时,重金属、有毒物质可能抑制微生物活性,导致处理系统崩溃,技术适应性不足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风险与处理难度。
三、市政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低碳化趋势:降低能耗与减少碳排放
低碳化是未来市政污水处理技术的核心发展方向,通过优化工艺与能源回收实现能耗降低与碳减排。开发低能耗工艺,如推广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无需曝气与碳源,大幅降低能耗;优化曝气系统,采用精准曝气、智能供氧技术,根据微生物需求调节供氧量,减少无效能耗;加强能源回收利用,提升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回收率,用于发电或供热,补充能源消耗,推动污水处理厂从 “能耗大户” 向 “能源自给” 转型。
(二)资源化趋势:推动污水与污泥的资源循环
资源化趋势聚焦于污水与污泥中的资源回收,实现 “治污” 与 “资源利用” 协同。污水资源化方面,提升再生水回用率,拓展回用场景(如工业生产、河道补水),研发低成本再生水深度处理技术(如低能耗膜技术),降低回用成本;推动氮磷资源回收,如通过化学沉淀、生物吸附等技术提取污水中的氮磷,制备缓释肥料;污泥资源化方面,推动污泥无害化处理后用于土地改良、建筑材料(如制砖、铺路)或能源回收(如焚烧发电、热解气化),减少污泥填埋量,实现 “污水 - 再生水 - 资源”“污泥 - 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智能化与生态化趋势:提升效率与生态融合
智能化与生态化是市政污水处理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提升技术精准性与生态友好性。智能化方面,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污水处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能耗、设备状态,利用算法优化工艺参数(如曝气强度、药剂投加量),实现精准调控与故障预警,提升处理效率与运行稳定性。
结束语
市政污水处理技术已形成以生物处理为主、物理化学与生态处理为辅的多元化体系,但仍面临能耗高、资源回收不足、适应性有限等问题。未来,随着低碳化、资源化、智能化与生态化趋势的推进,市政污水处理技术将实现从 “达标排放” 向 “资源循环”“低碳运行” 转型,为城市水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支撑。行业需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工艺优化与设备升级,助力实现 “双碳” 目标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愿景。
参考文献
[1]李峰. 城镇污水处理低碳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5, (06): 106-109.
[2]张惠. 城镇污水处理行业低碳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 净水技术, 2024, 43 (07): 1-9.
[3]徐灏龙, 鞠建林, 吴斌, 李全胜. 城镇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A] 全国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设备)交流与工程咨询研讨会论文集(续集)[C].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 200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