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质量管理中的质量验收标准与方法优化
刘洪希
重庆市河圆建材有限公司
摘要:施工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顺利推进的核心内容,其中质量验收标准与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决定了施工成品的稳定性与耐久性。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验收方式与执行标准存在多样性和不一致性,影响质量控制效果。本文围绕施工现场质量验收的关键环节,系统分析质量验收标准的构成内容,探讨质量检查方法的优化路径,从技术逻辑、组织制度及执行流程等层面提出改进建议,为提升施工质量管理水平、保障工程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方法优化
一、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构成逻辑与控制重点
(一)工程质量等级划分体系与验收基准制定原则
工程质量等级划分是施工质量验收的基础制度,依据建筑类型、施工部位及功能需求将施工成果划分为不同等级,并设定对应的验收基准。质量等级常分为优、合格与不合格三类,其中合格标准是保证工程可交付、可使用的最低控制线。验收基准的制定需兼顾国家行业标准、设计文件要求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确保技术合理、操作可行与验收具备判定依据。工程实体部位如混凝土构件、砌体工程、钢结构节点等,其等级划分应与使用功能、受力特征及耐久年限挂钩。验收人员在执行中应依据图纸、规范及施工记录对比检测结果,判定其是否达到相应质量等级,形成标准统一、程序完整、结果清晰的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二)关键施工节点验收指标的细化控制方法
关键施工节点是工程质量控制中的重点部位,其质量直接决定后续工序施工的可靠性与整体结构安全性。关键节点包括地基基础、主体结构、模板支撑、钢筋安装与混凝土浇筑等环节,其验收内容涉及尺寸偏差、材料合规性、施工程序与养护措施。对关键节点的质量控制应细化指标参数,将抽象性标准转化为可操作、可测量的实物判定依据。在模板验收中,应明确支模间距、垂直度、拼缝严密程度等标准;在钢筋验收中,应对钢筋型号、间距、锚固长度及连接质量进行检查记录。通过细化验收标准并配备标准化检验工具,可提高验收效率与准确性,增强控制结果的说服力与可复核性,为后续工序施工奠定质量基础。
(三)结构实体与隐蔽工程的验收衔接机制
结构实体验收与隐蔽工程验收共同构成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重点在于时间节点安排合理、检验数据真实有效与现场记录规范完整。隐蔽工程如钢筋绑扎、管线埋设、防水层施工等,一旦封闭后将无法再做直观检查,因此在验收前必须完成全过程资料留存与现场核查。验收流程中应设立多方确认机制,要求施工、监理及建设单位现场共同参与并签署验收意见。结构实体如墙体垂直度、楼板厚度、混凝土强度等项目,应结合结构设计指标设立实测实量项目,并通过抽检与平行检测确保质量数据的客观性。
二、施工质量验收方法的执行机制与优化路径
(一)基于实测实量技术的验收流程再造方案
传统施工质量验收中普遍存在检查项目零散、数据主观性强与记录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影响工程质量管理的系统性与规范性。通过推行实测实量技术,可实现对施工质量的量化评价与客观判定。实测实量以国家现行规范为基础,结合项目具体要求设定控制项目与允许偏差范围,并以统一工具与流程执行现场检测。在验收流程中应设置前期准备、现场检测、数据分析与结果判定四个阶段,所有检测数据通过表格化、图示化方式留存,形成可追溯、可对比的数据链条。通过与施工计划、质量台账、整改记录等管理模块联动,实测实量数据不仅能支持验收判定,还能服务于绩效评价与质量预警机制,构建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质量控制模式,提升验收工作的透明度与精细化水平。
(二)施工质量样板引路机制下的验收标准对比策略
样板引路机制是在施工初期通过建立标准化样板区,明确各工序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起到质量示范与操作培训作用。在质量验收过程中,通过样板与实物的对比检查可直观判定施工成果的合规性与规范性。施工样板区应覆盖主体结构、装饰装修、水电安装等关键工艺,设置清晰标识并配备文字说明与图例展示,提升操作人员的执行一致性。验收团队在检验时以样板为基准,结合图纸与技术交底要求对施工实物进行全面对照分析,判定其是否符合设计与标准要求。样板对比验收不仅提高了验收标准的统一性,也增强了管理人员对施工质量的判断能力与执行力。
(三)智能检测与信息化工具在验收过程中的辅助作用
现代施工项目中信息化与智能技术的介入已逐步改变传统质量验收的操作方式。利用激光测距、全站仪、图像识别与智能扫描设备,可实现对施工实体的自动测量与缺陷识别,提升验收效率与结果准确性。信息化工具如移动验收终端、质量管理平台与电子签章系统,能将验收流程标准化、数据上传自动化与结果留痕可视化,避免人工填报误差与管理缺位。在隐蔽工程验收中使用智能拍照工具可自动识别关键部位施工状况,结合时间与空间信息形成验收记录。通过BIM平台将验收信息嵌入模型结构中,可实现各构件的质量状态动态可查,推动验收管理与工程进度、设计变更、施工组织等模块协同。
(四)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双主体验收协同机制
在实际施工项目中,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分别承担施工质量形成与质量监督职能,二者在验收过程中需构建协同机制以提高验收效率与准确性。施工单位作为工程实体的实际执行方,应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质量控制节点建立内部预验收制度,在正式验收前完成自检自查并形成报告材料。监理单位应依据验收申请组织现场复核,对施工单位报送材料与实测数据进行抽查验证,并结合施工记录与现场观察作出验收结论。在验收流程中应设立标准化会审制度,组织双方对照技术规范、施工图纸与样板标准进行分项讨论与问题记录,确保验收工作系统化、有据可循。验收过程要建立统一记录模板与签署程序,明确责任归属与纠错措施,避免责任推诿与流程断点。
三、结束语
施工质量管理中的质量验收工作是保障建筑工程安全、耐久与功能实现的关键环节。通过健全验收标准体系、细化控制指标、优化验收方法与强化技术支撑,可以显著提升验收工作的专业化与精细化水平。推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与信息化系统协同联动,有助于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可追溯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工程建设质量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支撑与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庆.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验收标准研究[J].工程质量,2023,43(02):91-94.
[2]赵峰.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与验收方法优化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23,43(03):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