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并网下电力系统频率控制策略优化与仿真分析

作者

李延钊

山东展梦永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56600

引言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于新能源并网频率控制的理论基础,系统梳理优化策略与仿真分析方法,旨在为新能源与电力系统的深度融合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依据。

、新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分析

传统电力系统依靠同步发电机惯性支撑,能有效抑制频率波动。新能源如风电、光伏通过电力电子并网,不具备惯性特性,导致系统整体惯量下降,频率变化速率(RoCoF)增大,频率跌幅与持续时间加剧,失稳风险上升。新能源输出受气象影响波动大,短时功率突变频繁,加重频率调节难度。现有二次、三次调频响应滞后,惯量不足时调节能力有限,部分地区已出现频率越限或掉电事故。为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并网,需在惯量补偿、功率平衡、快速响应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与策略优化,提升系统频率控制能力。

二、电力系统频率控制的传统与新型策略比较

在传统电力系统中,频率控制主要分为一次调频、二次调频与三次调频。其中,一次调频依靠同步发电机的旋转惯量和调速器自动响应;二次调频(自动发电控制AGC)用于恢复系统频率和区域功率交换计划;三次调频则通过调度命令实现更大范围的有功功率平衡。随着新能源并网比例升高,传统策略面临多重挑战。首先,电力电子接口新能源缺乏惯量参与,一次调频“失效”;其次,新能源调度灵活性差、爬坡能力弱,AGC调频压力倍增。为应对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和工程界提出了一系列新型频率控制策略,包括基于风电、光伏逆变器的虚拟惯量控制策略、基于先进控制算法的自适应调频技术、储能系统参与快速调频、需求响应负荷侧协同控制等。例如,虚拟惯量控制利用逆变器中的控制环节,模拟同步机惯量特性,在系统频率发生扰动时快速提供“等效惯量”支持,减缓频率下降速率。自适应调频则依靠系统状态实时感知与反馈,灵活调整调频功率和响应速率,提升系统整体频率稳定性。储能系统(如锂电池、超级电容等)则作为独立调频资源,能够实现毫秒级的高精度功率调节,有效填补新能源功率波动带来的缺口。需求响应与智能负荷管理则通过灵活调控用电侧负荷,参与系统频率调节,实现源-荷-储多元协同。与传统控制策略相比,上述新型策略可显著提升系统频率调节速度与幅度,为新能源并网下的系统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三、新能源并网下频率控制策略优化路径研究

基于新能源高比例接入下的实际需求,频率控制策略的优化需从多维度入手,兼顾系统惯量补偿、调频资源协同、控制算法智能化等关键环节。首先,强化新能源发电侧虚拟惯量和虚拟同步发电机(VSG)控制,利用风电、光伏逆变器的快速响应能力,通过软件算法赋予其惯量属性,使其在频率扰动初期能提供类似同步机的惯量支撑。其次,构建以储能系统为核心的多层次调频体系,将电池储能、超级电容、抽水蓄能等多元资源按时间尺度(秒级、分钟级、小时级)科学协同,既满足快速调频需求,又兼顾中长期频率恢复。第三,推广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自适应调频技术,通过对系统状态、负荷预测、气象数据等多维信息的综合处理,动态优化频率控制参数与调节策略,实现频率控制的智能化与自学习。第四,推动电网侧、负荷侧、分布式电源协同调频机制的建设,鼓励工业、商业、居民负荷通过自动化控制与激励机制参与频率调节,提升整体调频资源的灵活性和经济性。最后,加强新能源友好型调度与市场机制设计,通过容量电价、调频补偿等手段激励各类调频主体积极参与,提高调频资源的多样性与可持续性。通过上述优化路径的协同推进,可有效提升电力系统应对新能源并网频率波动的综合能力,保障系统安全与经济高效运行。

四、基于仿真的新能源并网频率控制策略分析与评估

为定量评价不同频率控制策略在新能源高比例并网下的性能表现,本文基于典型区域电网构建了新能源-火电-储能混合仿真模型,采用 MATLAB/Simulink 平台设计了多种控制场景,包括传统一次调频、风电虚拟惯量控制、储能快速调频、自适应协同控制等。通过设置突发负荷扰动、风电输出波动等多场景工况,对比分析了各策略下系统频率响应曲线、惯量响应速率、频率跌落幅度及恢复时间等关键指标。仿真结果显示,单纯依靠常规机组调频时,系统频率跌落明显,恢复时间长,且存在二次振荡。引入风电虚拟惯量后,频率跌落幅度明显减小,惯量响应环节对频率稳定起到“缓冲”作用。结合储能系统快速调频时,系统频率能在极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响应速率和控制精度显著提升。采用自适应控制与多策略协同后,系统频率波动最小,调频资源利用效率最高,能有效应对多种工况扰动。进一步仿真表明,不同比例和容量的调频资源配置,对系统频率稳定性影响显著,合理优化资源配置能实现频率控制效能的最大化。此外,通过仿真分析还发现,负荷侧参与调频和需求响应有助于降低备用容量,提高系统运行经济性。总体来看,多元协同与智能调度是新能源并网频率控制优化的有效手段,仿真评估为实际工程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五、结论

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对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系统分析了新能源并网下电力系统频率控制的影响机理,梳理了传统与新型控制策略的适用性与优劣,提出了基于虚拟惯量、自适应调频、储能系统协同优化等多元化的频率控制优化路径,并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各类优化策略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单一控制手段难以满足新能源高比例并网下的频率调节需求,多策略、多资源协同优化是提升频率控制能力的必然选择。未来,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持续提高,电力系统频率控制将向着智能化、分布式、协同化方向发展。应加强虚拟惯量与自适应控制算法研究,完善储能与负荷调频的市场机制,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优化,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频率控制中的深度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毅.含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2024,(S2):334-336+339.DOI:10.19768/j.cnki.dgjs.2024.26.114.

[2]马超.大功率缺额下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调整策略[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4,8(12):26-28.DOI:10.19772/j.cnki.2096-4455.2024.12.009.

[3]李小军.跟网型储能与构网型储能协同控制策略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自动化应用,2024,65(23):75-77+80.DOI:10.19769/j.zdhy.2024.2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