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苏式节庆、启美术童趣、助幼儿发展
朱丽琴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滨江苑幼儿园
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节庆文化是吴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虎丘庙会的民俗展演、端午的香囊刺绣、中秋的苏式灯彩等,不仅是文化载体,更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优质资源库。
从《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要求来看,幼儿应“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苏州本土节庆文化中的美术元素,如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色彩构成、苏式建筑装饰的纹样设计、传统节庆服饰的造型特点等,为幼儿提供了直观且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感知对象。
此外,文化认同培育需从幼儿抓起。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相关研究表明,幼儿期是文化认同形成的关键期,本土节庆文化的浸润式教育,能让幼儿从小建立“我是苏州人”的文化身份认知,为地域文化传承筑牢根基。
二、苏州本土节庆文化与幼儿美术教学的融合路径
(一)素材挖掘:提取节庆中的美术基因
苏州节庆文化蕴含丰富美术素材,需系统挖掘与梳理:
1.色彩素材: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大红、明黄、靛蓝等对比色,端午香囊的暖棕、翠绿、粉红等和谐配色,冬至团的米白、枣红、果绿等自然色彩,均是培养幼儿色彩感知力的优质素材。
2.造型素材:虎丘庙会中舞龙的蜿蜒造型、泥塑娃娃的憨态造型,中秋灯彩的花鸟虫鱼造型,苏式月饼模子的吉祥纹样造型,可为幼儿造型表现提供灵感。
3.工艺素材:苏绣、木版年画拓印、灯彩扎制等工艺,可转化为适合幼儿的美术技法,如简化刺绣为贴布绣、拓印为海绵拓印、扎灯为纸艺拼贴。
(二)课程设计:构建节庆美术主题课程
以苏州节庆时间轴为线索,构建“节庆+美术”主题课程体系:
1.春季:虎丘庙会主题:围绕“热闹的庙会”开展活动,如“庙会杂耍人物画”,引导幼儿用夸张线条表现耍猴、舞狮艺人的动态;“传统小吃泥塑”,让幼儿用陶泥制作梅花糕、海棠糕,锻炼泥塑造型能力。
2.夏季:端午主题:开展“香囊纹样设计”,幼儿借鉴传统纹样设计个性化图案,用不织布、彩线制作简易香囊;“龙舟彩绘”,提供纸质龙舟模型,幼儿用丙烯颜料绘制,感受端午民俗艺术魅力。
3.冬季:冬至主题:进行“冬至团装饰”,幼儿用彩泥在仿真冬至团上制作花纹;“冬至年画创作”,模仿桃花坞年画风格,创作“冬至团圆”主题作品,理解年画文化寓意与艺术形式。
三、基于苏州本土节庆的幼儿美术活动创新设计
(一)桃花坞木版年画幼儿创作活动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苏州标志性文化符号,设计分层活动让幼儿体验创作乐趣:
1.小班:模板拓印:准备“福娃”“小老虎”等简单年画图案的泡沫模板,幼儿用红、黄、蓝三原色颜料,以海绵拓印方式创作,培养色彩感知与动手能力。
2.中班:局部创作:提供“连年有余”中的鱼、莲花等年画线稿,幼儿用油画棒填色,教师引导学习“随类赋彩”,如鱼身用红色象征吉祥,莲叶用绿色表现生机。
3.大班:主题创作:设定“我们的新年”主题,幼儿参考桃花坞年画风格,创作包含园林、评弹艺人等苏州元素的年画,鼓励创新构图与色彩,提升艺术表现与文化表达能力。
(二)苏式灯彩幼儿制作活动
结合中秋、元宵等节庆开展灯彩制作活动,注重材料与主题创新:
1.材料创新:用环保纸筒、彩纸、吸管替代传统竹篾,降低制作难度。如制作“园林花灯”,幼儿将纸筒拼接成亭台楼阁,用彩纸剪出园林花窗纹样粘贴,放入LED灯打造微型“园林灯景”。
2.主题创作:以“姑苏十二时辰”为主题,幼儿分组制作代表不同时辰的
灯彩,如“晨钟灯”(表现寒山寺钟声)、“暮鸦灯”(表现枫桥夜泊意境),融入苏州历史文化典故。
(三)冬至民俗美术综合活动
围绕苏州冬至“吃冬至团、画九九消寒图”习俗,设计综合美术活动:
1.冬至团艺术化创作:除用黏土制作冬至团,开展“冬至团包装设计”,幼儿运用回纹、如意纹等苏州传统纹样装饰包装盒,融合平面设计与立体造型技能。
2.九九消寒图创新绘制:突破传统文字或梅花造型,幼儿创作“苏州园林九九图”,在画纸上绘制拙政园一角,每天用不同颜色填充一处景观,感受时间变化与艺术积累的乐趣。
四、苏州本土节庆美术教学的教育成效分析
(一)艺术素养维度
跟踪观察参与活动的幼儿发现,其艺术感知、表现与创造能力显著提升。色彩运用上,幼儿能自主借鉴苏州节庆色彩搭配规律,如用明黄与靛蓝表现年画喜庆感;造型表现上,能将节庆中的人物、器物造型夸张变形,形成富有童趣的艺术语言。
(二)文化认同维度
对幼儿家长的访谈显示, 80% 的家长表示幼儿回家后会主动讲述苏州节庆故事,如“虎丘庙会的泥人是怎么捏的”“冬至团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并对苏州传统工艺表现出浓厚兴趣,主动要求参观苏州民俗博物馆。这表明幼儿在活动中逐渐建立起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文化认同感显著增强。
(三)全面发展维度
美术活动中,幼儿的精细动作(如刺绣、拓印)得到锻炼,手眼协调能力提升;小组合作创作(如共同完成庙会场景画)培养了社交能力与团队意识;对节庆文化的探究(如思考“为什么端午要挂艾草”)激发了好奇心与探究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五、家园社协同,共筑苏州节庆文化传承生态(一)家园共育:发挥家长资源优势
幼儿园组建“苏州节庆文化家长讲师团”,邀请从事苏绣、木版年画、灯彩制作的家长定期入园,开展亲子美术工作坊。如端午前夕举办“亲子香囊制作节”,家长传授简单刺绣技法,幼儿与家长共同设计制作香囊,深化对端午文化与刺绣工艺的理解。
(二)社区联动:利用本土文化资源
与苏州民俗博物馆、非遗工坊建立合作,组织幼儿参观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观看艺人现场创作;走进苏绣工坊,近距离观察绣娘刺绣;参与社区节庆活动,如虎丘庙会的民俗巡游,让幼儿在真实文化场景中感受苏州节庆艺术氛围,为美术创作积累鲜活素材。
六、结语
苏州本土节庆文化与幼儿美术教学的融合,是扎根地域文化、聚焦幼儿发展的教育实践。它为幼儿美术教育注入本土文化灵魂,让幼儿在创作中感受苏州节庆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更潜移默化培育了幼儿的文化认同与艺术素养,实现幼儿个体发展与地域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未来,需进一步深化课程研究,探索更多元的融合路径,让苏州本土节庆文化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
[4] 王宁.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8(05):32-38.
[5]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吴地幼儿文化认同培育研究报告[R].苏州:苏州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