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植物:哪些能“天然抑菌”守护健康?
张四军
身份证号码:420112197509080332
一、引言
城市环境中,空气、土壤及物体表面存在大量致病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等),易引发呼吸道感染、皮肤疾病等健康问题。传统消毒方式(如化学药剂喷洒)虽能短期抑菌,但存在二次污染风险。具有天然抑菌功能的园林绿化植物,通过自身代谢活动持续释放抑菌物质,兼具生态性与安全性,其抑菌效果可达20%50% ,对构建健康人居环境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天然抑菌植物的种类与应用方式,对推动 “健康园林” 建设具有实践意义。
二、具有天然抑菌作用的园林绿化植物种类
2.1 乔木类
2.1.1 松科植物
油松、白皮松等松科植物的叶片可释放挥发性萜烯类物质(如 Ωa - 蒎烯、β- 蒎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制率达 30%40% 。其树皮分泌物含酚类化合物,能抑制土壤中霉菌的繁殖,抑菌范围可覆盖树干周围 1-2 米区域。松科植物全年常绿,抑菌作用具有持续性,冬季低温时抑菌效果虽略有下降(下降幅度约 10% ),仍能维持一定防护能力。
2.1.2 柏科植物
侧柏、圆柏等柏科植物的枝叶散发的柏木脑、雪松醇等成分,对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的抑制率可达 40%-50% 。其挥发性物质具有脂溶性,能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尤其对空气传播的致病菌效果显著。柏科植物适应性强,在城市绿地中广泛分布,持续释放的抑菌物质可使周边空气细菌浓度降低 25%-35% 。
2.2 灌木类
2.2.1 蔷薇科植物
月季、蔷薇等蔷薇科灌木的花瓣与叶片能分泌黄酮类物质,对链球菌、沙门氏菌有抑制作用,抑菌率约 25%-30% 。其花期释放的芳香物质(如香茅醇)不仅具有挥发性抑菌效果,还能改善空气质量。蔷薇科灌木的枯枝落叶分解后,释放的有机酸可抑制土壤中有害菌滋生,提升土壤微生态平衡。
2.2.2 木犀科植物
桂花、女贞等木犀科植物的叶片含齐墩果酸等三萜类化合物,对绿脓杆菌、枯草杆菌的抑制率达 35%45% 。桂花花期释放的芳樟醇等物质,在空气中形成抑菌层,可降低周边环境真菌孢子浓度 30% 以上。女贞全年常绿,叶片持续分泌抑菌成分,尤其在高温高湿季节(细菌活跃期)抑菌效果更显著。
三、园林绿化植物的天然抑菌机制
3.1 挥发性物质释放
植物通过叶片、花朵的气孔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主要包括萜烯类、酚类、醛类等。这些物质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如萜烯类物质的脂溶性特性)、抑制酶活性(如酚类物质阻断代谢通路)等方式发挥抑菌作用。挥发性物质的释放受环境影响:温度升高( 25-30∘C )可使释放量增加 20%-30% ;光照充足时,光合作用增强促使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抑菌物质浓度提升 15%-25% 。
3.2 分泌物与浸出液作用
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生物碱,叶片浸出液中的黄酮类、皂苷类物质,可通过接触抑制作用杀灭或抑制微生物。这些物质在土壤中形成 “抑菌圈”,阻止病原菌扩散,同时促进有益菌(如放线菌)繁殖,优化微生态平衡。叶片雨水浸出液滴落至地面后,可抑制地表细菌滋生,抑菌效果持续 2-3 天。
3.3 物理屏障作用
部分植物的绒毛、蜡质层等结构可吸附空气中的细菌与真菌孢子,减少微生物传播载体。如月季叶片表面的绒毛可吸附粉尘颗粒(携带微生物),降低空气细菌浓度10%-15% ;女贞叶片的蜡质层能阻止病原菌附着,减少叶片病害同时降低空气传播风险。
四、天然抑菌植物的环境影响因素
4.1 植物配置密度
单一植物的抑菌范围有限(通常 3-5 米),合理密植可形成协同效应:当乔木与灌木搭配密度达到 1 株 / 10-15 ㎡时,空气细菌抑制率比单一种植提升 10%-15% 。但密度过高(超过 1 株 / 5 ㎡)会导致通风不良,反而促使高湿环境下真菌滋生,需保持适宜间距以平衡光照与通风。
4.2 环境条件调控
温度、湿度、光照等影响抑菌效果:在相对湿度 60%-70% 时,植物挥发性物质扩散效率最高,抑菌作用增强;持续阴雨天气(湿度 >85% )会降低挥发性物质释放量,抑菌率下降 15%-20% ;土壤肥力适中时(有机质含量 3%-5%.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旺盛,抑菌物质产量提升 20% 以上。
4.3 植物生长阶段
不同生长阶段的抑菌能力存在差异:幼苗期(1-2 年生)抑菌物质积累较少,抑菌率仅为成熟期的 50%-60% ;成熟期(3-5 年生)的叶片、花朵代谢活跃,抑菌效果最佳;衰老期植物生理机能下降,抑菌物质释放量减少 30%40% ,需通过修剪促进新梢生长以维持效果。
五、天然抑菌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策略
5.1 科学配置模式
根据功能区域需求选择植物:公共活动区(如广场、公园步道)优先配置挥发性强的植物(如薄荷、桂花),形成 1-2 米宽的 “抑菌带”,降低人群密集区细菌传播风险;儿童活动区选择无刺、低致敏性的抑菌植物(如菊花、女贞),避免接触性刺激;居住区周边配置松科、柏科乔木,利用其持续抑菌特性改善周边空气质量,乔木间距控制在5-8 米以保证通风。
5.2 养护管理优化
采用生态养护措施增强抑菌效果: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避免破坏植物次生代谢),采用生物防治(如释放瓢虫控制害虫);定期修剪促进植物生长旺盛,修剪后的枝叶可堆肥(高温发酵杀死病原菌),回归土壤提升肥力;干旱季节适度灌溉(保持土壤湿度60%-70% ),避免缺水导致抑菌物质合成减少。
5.3 季节性互补应用
根据季节调整植物组合:春季(细菌繁殖活跃期)增加蔷薇科、木犀科植物配置,利用花期提升抑菌物质释放量;夏季高温期强化唇形科草本植物覆盖,通过快速生长与挥发性物质抑制致病菌;秋冬季节保留松科、柏科常绿植物,弥补落叶植物抑菌能力下降的空缺,维持全年抑菌效果的连续性。
六、结论
具有天然抑菌功能的园林绿化植物通过挥发性物质释放、分泌物作用等机制,为城市环境提供可持续的健康防护。其应用需科学选择植物种类(如松科、唇形科、木犀科等),结合配置模式、环境调控与养护管理,最大化发挥抑菌效能。未来应进一步研究植物抑菌物质的协同作用(如多种植物组合的增效机制)、量化不同环境下的抑菌阈值,为 “健康园林” 设计提供精准参数,推动园林绿化从 “景观美化” 向 “生态健康” 转型。
参考文献
[1] 邢彩霞. 医疗园林之保健植物景观营造研究[D]. 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6.
[2] 郭钦,张春艳,彭凯,等. 植物源天然产物作为抗生素佐剂联合抑菌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20,41(23):255-265.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91030-340.
[3] 曹文轩,郑琦,岳玲,等. 几种天然植物精油的抑菌活性及协同增效研究[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24,43(5):101-109. DOI:10.12441/spyswjs.202306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