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孝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价值研究

作者

谢敏

安徽职业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合肥 230011

“孝”是人类情感意识的自然流露,孝观念的产生最初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在夏朝的文字记载中,孝被赋予了道德价值,发展至周朝,在宗法制和血缘关系的强化下,祭敬祖先为外化行为的孝行为具有了伦理意义和政治色彩。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涵盖自身修养、家庭伦理、国家治理等多重意蕴,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为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丰厚滋养。

一、中华传统孝文化的三重内涵

1、养敬亲者、善事父母

传统孝文化是以善事父母为首要内容,在父母在世时,做到养亲和敬亲,在父母离世时,做到祭亲和祀亲。养敬亲者着眼于在物质生活上要奉养父母,满足其生活基本需求,在精神层面上,要尊敬父母,保持其情感愉悦。善事父母,重在养而有敬,这既是孝道的基本要求,也是子女应尽的道德义务。“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儒家这一思想就深刻揭示了“敬”为何重于“养”,这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犬马的主要原因。但这种敬养之情,不是只存在于奉养父母的现实生活中,还要具体表现在亲者的离去后,即祭祀和丧葬等方面,重在以孝道精神来追思和缅怀父母。正如荀子所说,“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传统孝文化认为葬祀的重要性不亚于生前的养敬,并更重视祭祀祖先,这是较高层次的孝道。

2、珍视自我、传宗接代

在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的农耕社会,随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的强化,传统家庭结构趋于稳定,自然生发了体现家庭伦理的思想观念,即珍视自身、传宗接代成为“孝”行为表现。《孟子•离娄上》中记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2]“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3],子女的身体皮肤都源于父母的给予,应该加以珍护和爱惜,保护其不受损伤,这才是尽孝的开始。因此,自己的身体作为父母生命的延续,保护是最基本的责任,并以此为起点,努力修养己身、涵养良好道德,以承继生命责任,实现理想志向,这就是“孝”的价值旨归和实现方式。而不孝的最直接体现就是终止了生命延续,“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即表明后辈必须承担生命延续的责任,保证家族世代繁衍生息。可见,在传统社会中,后继无人是最大的不孝,传宗接代是保持家族的兴旺基本方式,这根源小农经济主导下,生产生活资料的不足和民生保障的不稳定,必须依托家庭结构的稳固来实现。

3、移孝为忠、立身扬名

随着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家天下政治统治的发展,孝文化开始从家庭伦理延伸到政治伦理领域,进而把家与国连接起来,强化了忠君报国意识。这种把孝文化扩展到政治领域的做法,既是封建统治者维护父权家长制的现实需要,又是家国一体化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是人格养成、情感寄托以及道德培育的重要场所,其伦理观念的核心在于孝。《孝经•开宗明义章》曾云,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4]这就要求子女要努力修养自身,立志立业,奋发有为,进而报效君主,为父母和家族扬名,保持其兴旺发达,这就是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最大境界。反之,最大的不孝就是辱没家门,即“不堕家声,是即孝道矣”。通过对家庭伦理观念中“孝”进行新的诠释提炼,其内涵延伸到了家国之中,并扩充为“忠”,开启了以孝治国的政治实践,也形成“在家能孝,于君则忠”的说法。这种政治伦理的实践表现,典型地体现为以孝教民、以孝驭官和融孝于法,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持久影响。

二、传统孝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价值意蕴

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历经数千年传承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伦理体系和价值内核。在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和思想观念多元碰撞的当代社会,传统孝文化不断式微,但其丰富的道德内涵和伦理价值规范,依然是新时代涵养公民道德、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培育爱国情怀的文化源泉,展现出独特的时代价值。

1. 修养己身:孝文化是涵养新时代公民道德的价值源泉

公民良好的道德修养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基石,而传统孝文化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成为涵养公民道德丰富的价值资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

孝老爱亲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是公民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更体现了孝文化在育人育德方面的重要地位。传统孝文化强调品德培养要从修身做起,正如曾子所曰,“古之欲明明 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6]后经“事亲”经营好家庭,“治国”管理好国家,进而显姓扬名。这种从近及远、由己推人的道德修养路径高度契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逻辑。

孝文化是自然情感的流露,是公民道德情感生发的源头,并通过养敬亲者的行为,培育出对家人的感恩意识和回报意愿。但在现代社会,道德水平的发展可能滞后于物质生活的提升,出现了感恩意识淡化、家庭责任缺失等问题。重新审视传统孝文化倡导的“善事父母”“为人子,止于孝”理念,唤醒个体对家庭的责任意识,把奉养父母视为应尽的义务,在强化家庭伦理的实践中加强道德品格修养,并把责任意识扩充到社会领域,转化为对社会的担当奉献,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价值支撑。

2. 和睦家庭:孝文化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7]传统孝文化以家庭伦理为核心内容,由爱亲推及爱他人,进而爱万物,形成一个和睦有爱的社会,其中所传递的价值理念是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当前,随着社会转型变迁,传统家庭结构变化,出现了敬养观念淡薄、代际关系紧张以及宗族文化式微等问题,孝文化的现代转化成为破解现实挑战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孝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化解代际矛盾,保持家庭和睦。由于老龄化问题加剧和家庭结构转变,年轻一代在家庭维系和事业发展上面临双重压力,难以做到“敬亲”“悦亲”,出现了代际矛盾,甚至代际对立。面对老年人对精神需求的日益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范畴,通过定期探望、交流陪伴等方式满足其情感需求,缓解代际冲突,这也是新时代对传统孝文化的精神重塑。另一方面,孝文化可以培育优良家风,促进邻里和睦,实现社会和谐。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文化依托“家风”“家训”融入家庭生活,并通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由己及人精神,不仅在家庭中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氛围,还推动了孝文化的社群化扩展,实现了孝文化从私德领域向公德领域的跨越。当孝亲敬老成为良好家风,邻里互助成为价值共识,既可以有效缓解家庭矛盾,又能够弥合现代社会交往困境,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3. 家国同体:孝文化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情感基础

我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家国一体化,而孝文化则是连接家与国的重要价值链条,实现了政治与伦理的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家国情怀,国是第一位的,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家的统一强盛就没有家庭的美满和个人的幸福。”[8]孝文化所蕴含的家国同构理念,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情感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迫切需要把孝文化中的家庭责任转化为爱国担当,筑牢爱国主义根基。一方面,孝文化蕴含的家国认同是厚植爱国情怀的情感纽带。通过“移孝作忠”的伦理构建,孝文化实现了把对家庭的责任扩充为对国家的忠心,形成了家国一体的价值认知。在新时代的今天,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情感表达,要“引导人们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9],这是建立在对家庭和国家的认同感之上的。可见,孝文化蕴含的由亲情到国情的情感升华,可以有效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孝文化所强调的责任担当,是厚植爱国情怀的现实动力。“移孝为忠”是孝文化的最高境界,这种忠君爱国的责任担当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孝文化“显姓扬名”的内涵意蕴,可以重塑为把个人奋斗目标融入国家发展的价值追求之中,孝文化倡导的“报本反始”理念,可以指引公民怀抱感恩意识,履行爱国义务。此外,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来源。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价值观念冲突不断,文化认同是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文化基础,而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能够增强公民文化认同,提升民族凝聚力。

三、新时代传统孝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路径

1.注重家教家风建设,形成敬老爱亲新风尚

家庭是孝道孕育的主要场域,家教家风是孝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10]孝文化作为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必须纳入家庭建设的范畴之中。首先,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子女孝道践行的实践范例。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关爱父母生活起居,注重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同时,积极引导子女要敬重长者,主动传承孝道文化。其次,家训家规蕴含的道德规范是子女孝道教育的实践内容。如《颜氏家训》强调,“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晨省昏定”则从礼仪层面要求尊敬长辈。在家庭建设中,要深入挖掘和积极汲取传统家训家规中的孝文化内涵,帮助子女在深刻理解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自觉提高孝道修养,形成正确孝道观念,进而践行孝道行为,营造出敬亲爱亲的和谐家庭氛围。最后,树立孝老爱亲的家庭典型,为子女孝道传承提供实践动力。把孝老爱亲作为衡量文明家庭的现实标准,并对评选出的文明家庭的优秀事迹进行表彰和宣传,引导更多家庭借鉴学习,激发其弘扬传统美德的积极性,助推孝老敬老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2.发挥学校育人优势,推动中华传统美德传承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要积极把孝道教育纳入学校育人体系之中,成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传承孝文化的有效路径。一是把孝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针对各年龄段学生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编写孝文化相关教材或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早在 2014 年,教育部就出台了相关文件并明确指出,“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11]当前,在小学阶段,依托绘本故事等形式,让学生简单了解孝亲故事和传统孝道观念;到中学时期,结合具体学科教学,深入讲解孝文化的起源内涵和演变历程,进而思考孝文化价值转化的时代意义;进入大学阶段,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和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孝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孝德意识和行为习惯。二是把孝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所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营造浓厚的孝文化氛围,如利用宣传栏展示传统孝亲故事,在教学楼或图书馆悬挂孝文化标语等,让学生在沉浸式校园文化氛围中感受孝文化气息。此外,组织开展孝文化节、邀请传统文化专家学者举办讲座以及组织表演相关节目,依托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感悟孝文化的时代魅力,推动孝文化的传承发展。

3.强化政策引领作用,稳步推进孝文化建设

面对孝道观念淡薄、家庭养老缺位甚至出现拒绝赡养老人等不良现象,政府政策的强化引领是践行敬养亲者思想观念的重要保障。一要通过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推动孝文化传承发展。一方面可以设立孝文化研究专项基金,动员高校学者、科研机构以及社会组织进行孝文化专题研究,深入挖掘其内涵价值,为孝文化的传承发展夯实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为积极开展孝文化教育和活动主体单位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并完善法律法规以捍卫老人合法权益,对拒不赡养的不孝行为加大惩处力度,以法律的强制约束为孝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法治保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二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孝文化建设奠定基础。可以依托古代孝道人物事迹,望族宗祠文化以及现代孝道模范等资源建设一批主题公园或孝文化纪念馆,为群众传承和宣传孝文化提供空间场域。如山东郯城结合本地孝文化资源,打造“孝文化之乡”特色品牌,并通过孝文化节的举办和文旅产品的开发,实现了孝文化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出了孝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路径。三要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孝文化科学传承发展。对学校、社区以及企业等组织开展的孝道相关活动要进行有效监管和评估,及时发现歪曲和改造孝文化现象,同时,注重对孝文化传承发展内容的筛选和甄别,汲取同新时代价值观相契合的道德理念加以弘扬和传播,摒弃盲目顺从性的愚孝糟粕,确保宣传和弘扬得到有效落实。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对孝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之中,通过共同参与,积极监管评价,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孝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结语

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内核,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个体成长、家庭和睦以及社会稳定具有深远影响。在新时代,重新发挥孝文化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引领功能,不仅需要家庭建设的支撑、教育力量的助推,还需要政策的支持保障,多方的共同参与也为孝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程树德撰,程俊英 蒋见元点较.论语集释上[M].北京: 中华书局,2013

[2]孟轲著,万丽华,蓝旭译.孟子[M].北京: 中华书局,2006

[3]李学勤主编 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唐〕李隆基 注 〔宋〕邢禺 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孔子著,余庆编译.孝经诠解[M].北京: 万卷出版公司,2018

[5]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