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思维-联动:数字化技术支持下科学探究的实践研究
刘平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引言
科学探究以“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分析推理—得出结论”为核心流程,数据是支撑探究的客观依据,思维则是串联探究环节的核心动力,二者的深度联动是科学探究高效开展的关键。传统科学探究教学中,数据采集依赖人工记录,效率低且误差大;数据处理以简单计算为主,难以支撑深度分析;思维引导多依赖教师主观讲解,缺乏基于数据的精准启发。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其可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智能分析与直观呈现,同时为思维引导提供精准锚点。然而,当前数字化技术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多停留在数据工具层面,未能实现数据与思维的有机联动,导致探究过程流于形式。因此,研究数字化技术支持下数据与思维的联动路径,对优化科学探究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化技术支持下数据与思维联动的价值
(一)强化数据意识,奠定探究基础
数据是科学探究的核心载体,数字化技术可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数据认知。通过数字化工具(如传感器、数据采集仪)实时采集实验数据,学生能直观感受数据与探究变量的关联;借助数据可视化技术(如折线图、柱状图)将抽象数据转化为直观图表,学生可快速发现数据规律。这一过程能让学生理解数据的客观性与关联性,逐步形成“用数据说话”的意识,为科学探究奠定扎实的数据基础。
(二)深化思维层次,提升探究能力
思维是科学探究的灵魂,数字化技术可通过数据驱动思维逐步深化。在数据采集阶段,数字化工具引导学生思考“需采集哪些数据、如何控制变量以确保数据有效性”,培养规划思维;在数据分析阶段,智能分析工具辅助学生对比数据差异、推导因果关系,发展逻辑思维;在结论论证阶段,基于数据可视化结果,学生需论证结论的合理性,锻炼批判性思维。数据与思维的联动,能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建构认知”,全面提升探究能力。
(三)优化探究流程,提高探究效率
传统科学探究中,数据采集耗时、处理复杂,占用大量探究时间,导致思维引导仓促。数字化技术可简化数据处理流程: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减少人工记录误差,智能软件自动计算数据差异、生成分析报告,节省数据处理时间。这让学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数据解读、思维推理等核心环节,优化探究流程,提高探究效率,同时让探究过程更聚焦思维发展。
二、数字化技术支持下数据与思维联动的实践困境
(一)数据处理能力不足,联动基础薄弱
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数据处理技能,无法有效运用数字化工具开展探究。在数据采集阶段,学生可能因不熟悉传感器操作导致数据采集偏差;在数据分析阶段,仅能看懂简单图表,无法通过数字化工具深入挖掘数据关联;在数据应用阶段,难以将数据结论与探究问题结合。数据处理能力的薄弱,导致数据无法有效支撑思维活动,数据与思维联动缺乏基础。
(二)思维引导缺乏锚点,联动过程断裂
当前探究教学中,思维引导多脱离数据独立开展。教师在数据分析环节,常直接告知学生数据规律,而非引导学生基于数字化分析结果自主推导;在结论论证环节,忽视基于数据可视化结果的思维碰撞,导致思维引导与数据脱节。这种“数据归数据、思维归思维”的模式,使数据与思维联动过程断裂,无法形成“数据驱动思维”的探究闭环。
(三)技术应用流于形式,联动深度不足
部分教师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停留在表面,未能发挥其联动数据与思维的功能。例如,仅使用数字化工具采集数据,仍采用传统方式分析数据;或过度依赖技术呈现数据,忽视引导学生解读数据背后的科学原理。技术应用的形式化,导致数据与思维仅停留在浅层关联,无法实现深度联动,制约探究质量提升。
三、数字化技术支持下数据与思维联动的实践策略
(一)搭建数据能力培养体系,夯实联动基础
围绕数字化探究全流程,构建分层数据能力培养体系。在基础阶段,教授数字化工具操作技能(如传感器使用、数据采集软件操作),确保学生能准确采集数据;在提升阶段,开展数据处理训练(如运用软件进行数据筛选、计算差异、生成可视化图表),培养数据解读能力;在应用阶段,设计数据应用任务(如根据数据图表提出新问题、基于数据论证结论),强化数据与探究问题的关联意识。通过分层培养,让学生具备扎实的数据处理能力,为数据与思维联动奠定基础。
(二)设计数据锚点式思维引导,构建联动闭环
以数据为核心锚点,设计循序渐进的思维引导路径。在探究准备阶段,基于数字化工具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需哪些数据支撑、如何通过数字化工具采集这些数据”,建立数据与问题的关联;在探究过程中,结合实时数据反馈,提出启发性问题(如“数据变化趋势与你的假设是否一致、导致数据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推动思维基于数据深化;在探究总结阶段,要求学生基于数据可视化结果论证结论,并用数据解释结论的局限性,形成“数据采集—思维推理—结论论证”的联动闭环。
(三)深化技术融合应用,提升联动深度
推动数字化技术与探究环节的深度融合,避免技术应用形式化。在数据采集环节,结合探究主题选择适配的数字化工具(如探究温度变化用温度传感器、探究植物生长用图像采集仪),确保数据采集的针对性;在数据分析环节,利用智能分析工具(如数据对比软件、趋势预测模型)辅助学生挖掘数据关联,如通过软件对比不同实验组数据差异,推导变量影响;在探究拓展环节,借助数字化平台分享探究数据与结论,开展跨组数据对比与思维碰撞,深化数据与思维的联动深度,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探究核心目标。
结束语
数字化技术为科学探究中数据与思维的联动提供了强大支撑,其在强化数据意识、深化思维层次、优化探究流程等方面的价值,能有效推动科学探究提质增效。尽管当前实践面临数据处理能力不足、思维引导断裂、技术应用形式化等困境,但通过搭建数据能力培养体系、设计数据锚点式思维引导、深化技术融合应用,可逐步实现数据与思维的深度联动。未来,科学教育工作者需持续探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边界,在尊重科学探究规律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联动路径,让数据与思维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双引擎”,助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海峰,温清琳.数字化技术支持下的高中美术雕塑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艺术教育,2024,(07):196-199.
[2]李霞妹,范莉莉,张艳琼.智慧教研:数字化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实践创新[J].文教资料,2024,(08):190-192.
[3]陈恩伦,吴南中.数字化技术赋能教师有意义评价的逻辑架构与生成机制[J].中国远程教育,2024,44(04):6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