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张欣 王涛 陈继宗 杨泽钧

1.2.4.上海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 201109 3.上海新跃联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0233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科研院所作为科技研发的主力军,积累了大量具有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然而受制于转化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缺失、产权归属不清晰等问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普遍偏低,存在“重研发、轻转化”的结构性矛盾,同时产业需求快速升级对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提出更高要求,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推动科研院所建立高效、规范、可持续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这既是提升科技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也是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突破口,因此优化成果转化机制已成为科研院所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和现实需求。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中取得的知识产权、技术成果、工艺方法、专利成果等,经过评估、筛选和再开发等环节转移给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实现其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该过程不仅包括成果的技术转移,还涵盖成果推广、技术服务、孵化应用、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最终实现科研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体现,科技成果转化贯穿知识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环节是推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的核心机制,对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服务经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路径

(一)建立成果评估机制

要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首要任务是建立科学、系统、公正的成果评估机制,许多科研院所对科技成果的评估仍停留在论文、专利数量等静态指标上,缺乏对技术成熟度、市场潜力、转化可行性等动态维度的综合判断,因此科研院所应构建多维度、多主体参与的成果评估体系,一方面引入“技术成熟度等级(TRL)”模型,对成果从概念验证到市场应用的各阶段进行技术评估;另一方面增设市场评估环节,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成果的可转化性、产业契合度、经济效益等进行独立评价,避免“科研自说自话”,同时科研人员的技术转化倾向、团队协作能力等“软性因素”也应纳入评估维度,以确保成果评价的全局性与前瞻性[1]。在机制建设方面,科研院所需明确评估标准与流程,建立由技术专家、法律顾问、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产业代表共同组成的评估委员会,实现“技术—法律—市场”三位一体的专业评估架构,评估结果应与成果入库、转化支持、经费分配等管理决策紧密挂钩,增强成果评估的导向性和激励效应,同时科研院所可以推动成果评估过程的信息公开与透明化,保障各方权利主体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对于高潜力成果,科研院所应设立“绿色通道”予以快速转化推动;而对尚处于早期阶段的成果,科研院所则可通过“成果孵化库”予以培育扶持,通过科学评估机制的建立既能筛选出真正具备转化价值的优质成果,也为科研院所构建高效、规范、可持续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完善激励分配体系

要推动科研院所科技成果顺利转化,构建公平、合理、可持续的激励分配体系是关键,当前不少科研人员“重科研、轻转化”,根源在于转化收益分配不明确、奖励机制不健全、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因此科研院所应从制度层面完善激励分配规则,打破“转化收益归单位”的传统观念,明确成果转化收益中科研人员的基本分配比例,根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精神科研人员可获得不低于 70% 的转化收益,这一比例应明确写入院所管理办法中,以激发其创新活力和转化主动性,同时鼓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基金”对参与转化全过程的科研团队、技术经理人、市场对接人员等实施差异化绩效激励,构建多维度、多岗位共赢的奖励格局[2]。此外,成果转化激励体系不仅应“奖当下”,更应注重“育长远”,科研院所应结合成果成熟度与产业贡献度,实行分期收益兑现机制,在转化初期、中期、后期按比例分配收益,让科研人员看到“未来红利”,对成果较为突出、贡献显著的科技人才可以探索“股权激励”“技术入股”“成果收益权交易”等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机制,使其真正成为成果转化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主体,同时科研院所需建立健全容错机制,明确科研人员在转化过程中依法依规试错的免责条件,为其解除后顾之忧,通过优化激励结构不仅能够推动科研成果向市场顺利流动,也有助于形成“敢转化、能转化、愿转化”的科研文化氛围,从根本上提升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质量。

(三)推动产研协同创新

推动产研协同创新,是实现科研院所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关键路径之一,长期以来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存在“科研脱离市场、企业难以对接”的断层问题,导致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难以形成现实生产力,为此科研院所应主动打破封闭式科研模式,建立与企业紧密对接的协同研发机制,一方面科研院所可以推动构建“联合研发中心”或“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让科研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从项目立项、技术攻关到产品试制全过程深度融合,实现从“单向输出”向“联合开发”转变;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可以鼓励企业提出技术“卡脖子”难题,由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提高科研选题的应用导向,同时积极推动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将“企业参与度”“成果转化率”等纳入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形成以应用价值为导向的科研导向机制。在协同机制保障方面,科研院所应与企业建立清晰、规范的知识产权归属和收益分配机制,明确各方在成果产出后的权责界限,降低合作风险与不确定性,同时科研院所可以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发挥其在沟通科研与产业之间的桥梁作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服务能力,此外政府部门也应加强政策引导,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税收优惠、成果转化补贴等方式激励企业参与科研合作,降低其研发投入成本,科研院所可以鼓励区域内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特区”或“创新联合体”,集聚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多方资源,打造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的协同创新生态,科研院所可以通过高效、规范、持续的产研协同机制建设可在“问题导向+产业驱动”的双轮推动下,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助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三、结语

科研院所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其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不仅关乎科研价值的实现,更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与速度,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和日趋复杂的产业升级需求,科研院所亟需在体制机制上持续改革创新,通过构建科学的成果评估机制、完善激励分配体系、推动产研协同创新等路径能够有效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堵点与难点,推动科技成果更快、更稳、更广泛地服务社会与产业发展,未来科研院所应继续强化制度保障、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协同渠道,不断构建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良性生态,实现从“科技创新高地”向“成果转化高地”的跨越式跃升。

参考文献:

[1] 刘明娜,李咏军,袁会珠.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探索与思考——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为例[J].中国农垦, 2023(11):48-51.

[2] 康宇航,高昕,于米.网络编配视角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以央企转制科研院所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 2025, 43(1):30-39.

张欣,女,1981 年 8 月出生,工作单位:,工程师,项目管理与产业孵化,主要方向:低空经济和室内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