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素养导向下小学中段数学表现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作者

林宛仪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

引言

数学核心素养涵盖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方面,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键能力。小学中段(3-4 年级)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此时的评价体系需兼顾知识考查与素养发展,引导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传统数学评价以标准化纸笔测试为核心,聚焦计算能力与公式记忆,无法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难以反映思维过程与情感态度。

一、素养导向下构建小学中段数学表现性评价体系的价值

(一)全面反映素养发展,弥补传统评价局限

表现性评价突破传统纸笔测试的单一形式,通过真实任务考查学生多维度素养表现。例如,在“校园面积测量”任务中,学生需运用图形认知、长度测量、数据计算等知识,同时展现规划能力、合作能力与误差分析思维,这些均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相较于传统测试仅关注结果正确性,表现性评价能记录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思维方式与策略选择,全面反映其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实践应用等素养的发展水平,弥补传统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限。

(二)引导教学聚焦素养,优化教学过程

表现性评价体系明确素养考查目标与任务设计方向,能反向引导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为帮助学生在表现性任务中展现良好素养,教师会主动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增加情境化教学、探究式学习与小组合作活动,如围绕“购物预算”任务设计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在模拟购物中理解小数运算与预算规划,将素养培育融入日常教学。这种“评价—教学”的联动,能推动教学过程从“知识讲解”向“素养养成”转变,提升教学实效。

(三)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发展意识

表现性评价任务多与生活实际相关,且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解决策略,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需主动思考、尝试不同方法、反思不足,如在“数据统计”任务中,自主确定统计主题、设计调查方案、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这一过程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自信心,同时培养自主探究、自我反思的能力,促进自主发展意识的形成,为长期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二、素养导向下小学中段数学表现性评价实践中的困境

(一)评价目标模糊,与素养要求脱节

部分教师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不深入,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时,未能明确对应的素养考查目标,导致评价目标与素养要求脱节。例如,任务设计仅关注知识应用(如计算正确性),忽视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素养的考查;或目标过于宽泛(如“考查综合素养”),未细化到具体素养维度,无法精准判断学生素养发展水平,影响评价的导向性与有效性。

(二)评价内容与任务设计不合理,适配性不足

评价内容与任务设计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如设计过于复杂的工程预算任务,超出小学中段学生的理解范围,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完成,难以真实展现素养;二是任务形式单一,多集中于手工操作或书面报告,缺乏对口头表达、合作交流等素养的考查,无法全面覆盖核心素养的多个维度,评价内容的完整性与适配性不足。

(三)评价实施与反馈不规范,缺乏系统性

表现性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流程不清晰、评分标准不明确的问题。

部分教师未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仅凭借主观印象打分,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评价实施后,反馈多停留在“任务完成情况”的简单描述,未针对学生的素养短板提出具体改进建议,如仅指出“数据统计有误”,未说明是“统计方法选择不当”还是“计算错误”,也未给出针对性提升策略。这种不规范的实施与反馈,导致表现性评价无法充分发挥诊断与改进功能,缺乏系统性。

三、素养导向下小学中段数学表现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策略

(一)锚定素养目标,明确评价方向

以数学核心素养为依据,构建“素养维度—学段目标—评价要点”的三级评价目标体系。首先,梳理小学中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维度,如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数据分析、实践应用;其次,结合学段特点细化每个维度的目标,如“数学运算”目标细化为“能正确进行三位数加减乘除运算”“能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最后,针对每个目标制定具体评价要点,如“实践应用”的评价要点包括“能识别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运用数学知识设计解决策略”“能验证解决方案的合理性”,确保评价目标与素养要求精准对接。

(二)优化评价内容与任务,提升适配性与完整性

评价内容选择需遵循“生活关联、认知适配、素养覆盖”原则:一是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如校园生活、家庭购物、自然观察等,设计“校园绿植统计”“家庭月度开支计算”等任务,增强任务的亲切感与实用性;二是根据小学中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控制任务难度,避免过于复杂的逻辑或抽象概念,确保学生能在现有能力范围内完成任务并展现素养。

(三)规范评价实施与反馈,强化系统性与指导性

建立“任务实施—多元评分—精准反馈—改进提升”的规范实施流程。在任务实施阶段,明确任务要求、时间限制与材料准备,确保学生在公平环境中完成任务;评分环节,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的多元评价方式,并制定详细评分细则(如“逻辑推理”从“策略合理性”“步骤完整性”“结论正确性”三个维度打分),提升评价客观性;反馈阶段,结合评分结果,针对学生的素养优势与不足给出具体反馈,如“数据分析能力较强,但数据可视化呈现不够清晰,可尝试用柱状图替代文字描述”。

结束语

素养导向下小学中段数学表现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是推动数学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的关键举措。尽管当前实践面临目标模糊、内容不适配、实施不规范等困境,但通过锚定素养目标、优化评价内容、规范实施反馈,可逐步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未来,小学中段数学教师需进一步深化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结合教学实际持续优化评价策略,让表现性评价真正成为素养培育的“指挥棒”与“助推器”,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知识掌握与素养发展的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立.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模型的构建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25):38-41.

[2]陈丽君.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表现性目标制定的实施路径[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4,(06):51-52.

[3]刘新喜.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表现性评价探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4,(08):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