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 技术赋能中华优秀经典诗词歌赋传统文化课程的创新路径》
徐秀秀 吴舒雅 缪子暄
嘉兴大学 314000
一、引言
中华经典诗词歌赋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与文化密码,承载着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的千年文脉。这些作品以其凝练的语言艺术、深邃的审美意境与丰厚的人文精神,构建起独特的东方美学体系。据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实施情况调研显示,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VR 技术正重塑知识传播范式,就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姚喜双 2023 年 9 月 15 日发表的《诗词诵读传承中华经典创新传播助力教育公平——《课本中的苏轼》系列电视节目创作谈》中就提到在录制过程中强调现场感和问题导向,强调表现学生学习和现场教学的全过程。这种经典不只是背诵过的文字,更是承载苏轼的人生经验、情感和品格,观众也可以通过不同阶段的人生经验与苏轼的文学作品产生碰撞,充分释放经典中的价值和文化意义。[9]为此,本研究借助 VR 技术,聚焦中华经典诗词歌赋课程,试图突破传统教学的认知边界,探索虚实融合的文化传承新范式。
二、VR 技术在中华经典诗词歌赋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VR 技术构建的沉浸式场景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更通过多模态化感知通道激活学习者的具身认知。这种虚实交融的学习生态,为中华经典诗词歌赋的意象解码与情感共鸣创造了全新可能。
(一)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VR 技术能够创建高度逼真的虚拟场景,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诗词所描绘的时代和环境中,一对一地和诗人对话,如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学生可以通过 VR 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唐代的宴会场景,聆听丝竹之音,看到诗人与友人推杯换盏的豪放姿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二)增强学习的互动性
学生可以在虚拟场景中与虚拟角色进行对话、互动,参与到诗词创作的过程中。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学生可以与虚拟的苏轼进行对话,询问他创作这首词时的心境和想法,还可以尝试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诗词进行改编和创作,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三、VR 技术在中华经典诗词歌赋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尽管 VR 技术在中华经典诗词歌赋课程中展现出了有别于其他技术的独特优势,为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创新突破与无限可能,但在实际落地与推广过程中,技术应用的现实图景与理想预期仍存在显著差距。深入剖析其应用现状。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嘉兴平湖区几所学校低年龄段年级的老师群体。团队针对VR 技术在中华经典诗词歌赋课程中的应用,对小学教师进行访谈。
2.研究工具
研究设计了《VR 技术在中华经典诗词歌赋课程中的应用访谈提纲》,访谈提纲内容:有背景信息与技术应用现状调查还有相关开放性问题。
(二)实施过程
首先,通过对相关教师进行了访谈后,研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VR 技术在传统文化课程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在还原场景方面,能展现边塞诗中的大漠孤烟等画面,助力学生理解诗人情感;在营造氛围上,可呈现《静夜思》中明月照床前场景,让学生更易体会思乡之情。其次,老师们指出当前常用的新媒体(如 PPT、动画等)辅助古诗词教学存在明显不足,如缺乏沉浸感、形式单一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最后,通过这次访谈,研究发现小学语文老师对 VR 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持积极态度,认可其潜在价值。
四、VR 技术在中华经典诗词歌赋课程中面临的挑战
尽管 VR 技术在中华经典诗词歌赋课程中的应用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不可否认,在这条充满创新与探索的道路上,诸多挑战也接踵而至。这些挑战不仅来自于技术层面,还涉及教学资源、教师能力等多个维度。
1.技术成本较高
VR 设备的购置、维护以及软件的开发都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对于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来说,经济压力较大。此外,VR 技术的更新换代较快,需要不断投入资金进行设备和软件的升级,这也增加了应用的成本。
2.优质教学资源匮乏
目前已经有一些 VR 诗词教学资源,但优质的教学资源仍然相对匮乏。一些 VR 教学软件内容单一,缺乏深度和系统性;部分虚拟场景的设计不够逼真。
3.教师技术能力不足
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如 VR 设备的操作、教学软件的使用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对 VR 技术还不够熟悉,缺乏相关的培训和实践经验。
五、以 VR 技术引领中华经典诗词歌赋课程创新的路径
面对 VR 技术在中华经典诗词歌赋课程中遇到的重重挑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将其视为突破与革新的契机。这些挑战如同迷雾,虽暂时遮蔽方向,却也为我们指明了探索的重点。唯有以创新为舟,以实践为桨,在技术和教育的交融中寻找新的突破口,方能拨开云雾,开辟出一条更契合诗词教学需求、更具发展潜力的道路。
五、结论
VR 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为中华经典诗词歌赋课程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增强学习互动性、促进个性化学习等优势,VR 技术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技术成本较高、优质教学资源匮乏、教师技术能力不足等挑战。需完善 VR 诗词教学资源建设,提升教师的 VR 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以上创新路径的实施,推动中华经典诗词歌赋课程的创新发展,让学生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其优秀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霍欣然.数字复制时代《清明上河图》的创新传播路径[J].人文天下,2023,(12):57-62.DOI:10.16737/j.cnki.rwtx81281190.2023.12.011.
[2]刘晶.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馆长彭国红:VR 技术让文物与现实对话[N].中国电子报,2022-11-18(006).DOI:10.28065/n.cnki.ncdzb.2022.001472.
[3]张力力,赵婧屹,程佳铭.核心素养背景下的“VR+”博物馆美术鉴赏教育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3,(32):73-76.
[4]胡瑛.VR 技术应用于湖南表演艺术非遗的路径研究——以邵阳布袋戏为例[J].纺织报告,2025,44(01):131-133.
[5]彭培华.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04):142-143.
作者简介:
.徐秀秀,2003 年,女,汉族,浙江台州,学生,无,小学语文教学
2.吴舒雅,2003 年,女,汉族,浙江温州,学生,无,小学语文教学
3.缪子暄,2003 年,女,汉族,浙江温州,学生,无,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