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贯通与进阶:小初高思政教育中劳动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与路径探析

作者

俞彩芳

浙江省象山中学 315700

在小初高思政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目标缺乏科学分层设计,“上下一般粗” 的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劳动教育育人实效。小学阶段本应聚焦低龄学生认知特点,以培养劳动兴趣、养成基础劳动习惯为核心,如通过整理书包、打扫教室、种植简单绿植等趣味实践,让学生感受劳动乐趣、掌握基本生活劳动技能。但实际教学中却过早引入理论化内容,如系统讲解劳动经济学概念、背诵劳动法规条文,超出学生认知能力,不仅难以激发兴趣,反而让学生对劳动产生畏难情绪。初中阶段需在小学基础上深化劳动技能、培养劳动责任意识,例如学习家庭烹饪、电器简单维修、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等,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然而部分学校仍重复小学阶段的基础劳动内容,未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需求提升劳动难度与广度,导致学生劳动能力停滞不前,责任意识培养流于形式。高中阶段应实现劳动教育与价值观塑造、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深度融合,通过职业体验、创新创业实践、大型公益劳动等,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劳动观。但当前高中劳动教育多停留在技能训练层面,未触及高阶育人目标,无法帮助学生建立劳动与家国情怀、时代使命的关联。这种模糊的目标定位,使得各学段劳动教育方向混乱,既违背学生年龄与认知发展规律,无法实现循序渐进的培养,也难以形成 “兴趣培养 — 技能提升 — 价值塑造” 的劳动教育进阶效应,最终影响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充分发挥。

(二)内容设计断层,缺乏系统性整合

小初高劳动教育内容在学段间缺乏有机衔接,“重复” 与 “断层” 问题并存,且与思政教育融合不足,严重削弱育人效果。小学阶段劳动内容多聚焦日常家务劳动,如整理房间、洗碗、扫地等,旨在通过基础劳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责任意识。但进入初中阶段,部分学校仍大量重复此类内容,未结合初中生认知与能力提升需求拓展劳动领域 —— 既未增加家庭劳动的复杂度(如衣物分类清洗、家常菜烹饪),也未引入校园服务劳动(如校园绿化养护、实验室管理)或简单生产劳动(如手工制作、农作物种植),导致劳动内容停留在低阶层面,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高中阶段虽尝试涉及社会劳动、职业体验等内容,如组织社区公益服务、企业参观实习,但与初中内容衔接生硬:初中未铺垫社会劳动的基础认知与实践方法,高中直接开展高阶社会劳动,学生易因缺乏经验而参与度低;且未形成 “个人家务劳动 — 校园 / 家庭复杂劳动 —社会劳动 / 职业体验” 的递进式内容体系,出现明显断层。更关键的是,劳动教育内容与思政教育融合不足:各学段均未将劳动精神(如艰苦奋斗、精益求精)、劳模精神(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价值理念融入内容设计,仅注重劳动技能训练。例如小学未通过家务劳动传递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的理念,初中未结合校园劳动培育集体责任感,高中未借职业体验引导学生树立 “劳动报国” 的志向,导致劳动教育的思政育人价值未能充分发挥,无法实现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的综合目标。

(三)实施方式单一,适配性不足

劳动教育实施方式未能结合小初高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进行差异化设计,整体呈现单一化、刻板化趋势,严重影响育人实效。小学阶段本应依托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趣味化、自主化活动激发劳动热情,但实际多依赖教师主导的集体劳动,如统一组织打扫校园、集体制作手工,活动流程固定且缺乏个性化选择,学生被动参与,既难以感受劳动乐趣,也无法培养自主劳动意识。初中阶段学生动手能力与探索欲显著提升,需依托多元化实践平台深化劳动体验,但部分学校仍以课堂讲解为主,仅通过 PPT 演示家务技巧、播放劳动案例视频,实践环节多停留在 “纸上谈兵”;即便安排实践活动,也多为简单重复的校园清洁,未对接社区服务、校外实践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对复杂劳动技能的探索需求,导致劳动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高中阶段虽尝试开展社会实践劳动,如组织志愿服务、企业见习,但缺乏专业指导:校外实践时仅安排教师简单带队,未配备行业导师讲解职业劳动细节;且未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仅以实践报告作为考核依据,无法及时反馈学生劳动中的问题,难以提升实践质量。此外,学段间缺乏统一的劳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小学优质的趣味劳动课程、初中的校园实践基地、高中的企业合作资源彼此割裂,无法跨学段流转复用。如小学闲置的手工工具难以支援初中劳动课,高中的职业体验资源无法向初中延伸,进一步加剧了实施方式的适配性问题,导致各学段劳动教育难以形成有效衔接,无法实现循序渐进的培养目标。

二、小初高思政教育中劳动教育衔接的具体路径

(一)目标分层设计,明确学段梯度

结合小初高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身心成长特点,需构建分层递进、重点突出的劳动教育目标体系,确保各学段目标衔接有序、育人实效精准落地。小学阶段以 “兴趣培养与习惯养成” 为核心,充分契合低龄学生好奇心强、具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通过设计整理书包、分类收纳玩具、参与班级绿植养护、协助家人择菜洗碗等趣味劳动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劳动的成就感与乐趣,逐步掌握基础家务与校园劳动技能;同时通过每日劳动打卡、“劳动小能手” 评选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劳动的习惯,形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的初步认知,为后续劳动教育奠定情感与行为基础。初中阶段以 “技能提升与责任感知” 为核心,匹配学生抽象思维发展、动手能力增强的特点:在小学基础上拓展劳动领域,引入家庭烹饪、家用电器简单维修、校园实验室管理、社区垃圾分类督导等劳动内容,提升学生劳动技能的复杂度与实用性;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校园文化墙绘制、社区公益清洁等任务,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劳动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服务集体、贡献他人的重要方式,实现从 “会劳动” 到 “懂责任” 的进阶。高中阶段以 “价值塑造与社会担当” 为核心,顺应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需求:通过开展职业体验、组织乡村振兴帮扶劳动、开展科技创新劳动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同时结合思政教育,融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案例讲解,帮助学生树立 “劳动无高低贵贱” 的正确劳动观,理解劳动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紧密联系,培养 “以劳动报国、以实干兴邦” 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育人的高阶融合,完成从 “懂劳动” 到 “爱劳动、善劳动、愿奉献” 的最终目标。

(二)内容系统整合,构建进阶体系

以 “基础 — 拓展 — 深化” 为核心逻辑,可构建小初高学段间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同时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内容与价值的双重贯通。小学阶段聚焦 “个人生活劳动”,围绕奠定劳动基础设计内容:日常安排整理书包、分类收纳文具等个人物品管理劳动,引导学生掌握生活自理技能;每周设置家务劳动任务,如洗碗、扫地、擦拭家具,让学生参与家庭事务;在校开展校园保洁活动,如清扫教室、维护班级绿植,培养劳动习惯。在此过程中渗透 “劳动光荣” 理念,通过讲述劳动模范的小故事、评选 “劳动小能手”,让学生理解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基础,树立对劳动的尊重。初中阶段拓展至 “集体与社区劳动”,在小学内容基础上提升复杂度与协作性: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如探访养老院、清理社区公共区域、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承担校园活动组织工作,如策划运动会后勤、布置校园文化节场地;引入简单生产劳动,如手工制作文创产品、校园小菜园种植与管理。同时传递 “责任担当” 意识,通过小组劳动任务分工、复盘劳动成果,让学生明白劳动不仅关乎个人,更与集体利益、社区发展相关,培养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感。高中阶段深化为 “社会与职业劳动”,实现从个人到社会的内容跨越: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如走进企业体验工程师、教师、医护人员等岗位日常,了解不同职业的劳动价值;参与公益劳动,如助力乡村振兴的农产品直播带货、城市交通疏导志愿服务;尝试创新创业劳动,如设计环保工具、优化校园劳动流程并推广。此阶段重点弘扬 “劳动精神”,结合劳模事迹、大国工匠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劳动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关联,树立 “以劳动创造未来、以实干担当使命” 的价值观,形成内容从基础到高阶、价值从认知到践行的完整劳动教育体系。

(三)创新实施方式,强化学段适配

结合小初高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新适配性强的劳动教育实施方式,可显著提升育人效果。小学阶段采用 “游戏化 + 生活化” 方式,契合低龄学生具象思维与爱玩天性:设计 “家务闯关游戏”,将整理书包、分类叠衣等任务转化为 “关卡挑战”,完成后颁发电子勋章;开展 “职业角色扮演” 活动,让学生模拟超市收银员、餐厅服务员等岗位,在情境体验中掌握基础劳动技能;推出 “家务小能手” 打卡活动,家长协助记录孩子洗碗、浇花等日常劳动,每周班级分享劳动趣事,充分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初中阶段采用 “实践 + 探究” 方式,匹配学生动手能力与探索欲提升的需求:依托校园农场打造 “种植探究项目”,学生分组负责蔬菜种植,记录生长过程并探究 “光照、浇水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联合社区实践基地开展 “社区微改造” 活动,围绕 “垃圾分类推广”“公共设施维护” 等主题,先调研社区需求,再设计方案并动手实施,如绘制垃圾分类宣传画、修补破损健身器材,在实践中提升劳动技能与问题解决能力。高中阶段采用 “体验 + 反思” 方式,顺应学生抽象思维与价值观形成需求:与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建立职业体验基地,组织学生沉浸式参与工程师绘图、教师授课、医护人员护理等工作,结束后撰写职业体验报告;借助社会公益平台开展 “乡村振兴帮扶” 劳动,如参与农产品包装、助农直播,后续在思政课堂开展 “劳动感悟分享会”,结合劳模案例引导学生反思劳动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价值,深化对劳动意义的认知。同时,搭建跨学段劳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优质课程、实践基地信息,实现资源线上预约与流转复用,例如小学可借用初中校园农场开展简单种植活动,高中职业体验资源向初中开放,大幅提升劳动教育实施效率与资源利用率。

三、劳动教育衔接体系构建的保障与价

(一)完善协同机制,强化保障力度

建立小初高学校协同育人机制,成立跨学段劳动教育教研组,定期开展学段衔接研讨,统一规划目标、内容与实施路径;加强家校社协同,引导家长重视劳动教育,鼓励社会机构提供实践平台,形成育人合力。同时,将劳动教育衔接成效纳入学校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推动衔接工作落地见效,为劳动教育一体化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二)提升教师素养,夯实实施基础

加强小初高思政教师与劳动教育教师的跨学段培训,提升教师对劳动教育衔接的认知与能力,使其掌握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与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开展跨学段教研合作,共同开发衔接课程与教学方案,确保教师能够精准落实各学段劳动教育目标,为衔接体系实施提供师资支撑。

(三)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思政实效

贯通进阶的劳动教育体系,能够适配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培养劳动兴趣、技能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劳动习惯;同时,通过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强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升思政教育育人实效,为培养具备劳动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结束语

小初高思政教育中劳动教育的衔接,是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当前劳动教育衔接存在的目标、内容与实施问题,制约了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发挥。通过目标分层、内容整合、方式创新等路径,可构建贯通小初高学段的劳动教育体系,实现劳动教育的进阶发展。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协同机制与评价体系,持续优化衔接策略,让劳动教育在思政育人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邵志豪, 解庆福. 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逻辑与实施策略——以东北师大附中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四段三维一式”实施模式为例[J]. 中国教育学刊, 2025,(07): 85-90.

[2]于洪艳, 王烨, 宋绪光. 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区域联动机制的构建缘起、逻辑理路和实践进路[J]. 中国教育学刊, 2025, (07): 91-97.

[3]姜远才, 刘强. 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呈现与实施方法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5, (07): 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