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化转型背景下制造企业行政后勤管理

作者

张继鹏 陈才 穆宝玉

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包头 014030

引言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核心,推动生产模式从“规模化生产”向“柔性化定制”转变,生产效率、质量控制、供应链协同等环节均实现质的飞跃。然而,作为企业“保障系统”的行政后勤管理,仍普遍存在流程繁琐、响应滞后、资源浪费等问题:例如生产车间物料领用需多层审批,设备维修申请响应超时,员工餐饮、通勤等服务与生产排班匹配度低。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企业运营成本,更制约着智能化生产的协同效率。

一、制造企业行政后勤管理的现状与智能化转型挑战

(一)传统管理模式的典型痛点

制造企业行政后勤涉及范围广、流程杂,传统模式下存在诸多短板:服务响应与生产节奏脱节,生产车间的设备维修、物料补给等需求需通过纸质申请、人工传递,平均响应时间超4 小时,与智能化生产线“分钟级”调整需求严重不匹配,且员工倒班时的餐饮、通勤服务按固定时间安排,常出现“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资源管理粗放低效,厂房、仓库、办公设备等资产依赖人工登记,利用率数据滞后且不准确,某汽车零部件企业数据显示车间辅助设备闲置率达 30% ,同时能源消耗(如车间照明、空调)缺乏动态调控,与生产计划不同步,造成 15% 以上的能源浪费;流程审批繁琐冗余,跨部门事务(如外来供应商进厂、特种设备年检)需多环节签字,审批周期平均3-5 天,影响生产协同效率,且突发情况(如生产事故应急物资调配)因流程僵化难以快速响应[1]。

(二)智能化转型带来的新挑战

智能化转型使制造企业行政后勤管理面临多方面新挑战:管理对象与场景复杂化,智能化车间引入大量自动化设备、机器人等,行政后勤需新增设备巡检、数据中心运维等服务,且柔性化生产导致排班频繁调整,员工餐饮、通勤等服务需动态适配,传统“一刀切”的服务模式失效;数据驱动需求凸显,智能化生产依赖全链条数据协同,行政后勤需提供设备状态、资源消耗、服务响应等数据支撑生产决策,但传统管理中数据分散在Excel 表格、纸质记录中,难以整合分析,形成“数据孤岛”;服务边界向外延伸,智能化生产推动供应链深度协同,行政后勤管理需覆盖外部合作伙伴(如供应商、物流商),例如外来车辆进厂登记、临时人员培训等,管理范围从“企业内部”扩展至“产业链上下游”。

二、智能化转型背景下行政后勤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资源动态管控

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资源动态管控,可从多方面提升管理效率:固定资产智能化管理,在厂房、仓库、生产辅助设备等资产上安装RFID 标签或传感器,实时采集位置、使用状态、维护记录等数据,通过后台系统生成“资产利用热力图”,例如某机械制造企业通过该技术发现车间叉车闲置率达 25% ,经重新规划调度,利用率提升至 80% ,年节省租赁成本50 万元;能源消耗精准调控,将车间、办公楼的电表、水表、空调控制系统接入物联网平台,结合生产计划自动调节能源供应,生产高峰时提高车间照明亮度、保证空调运转,非生产时段自动关闭冗余设备,某电子厂应用后能源消耗降低 20% ;物料与备件智能补给,在生产车间设置智能物料柜,通过人脸识别或工卡授权领用,系统实时记录领用数据并自动触发补货预警,且与仓库管理系统(WMS)联动,当备件库存低于阈值时自动生成采购申请,确保生产线“零停机”。

(二)依托大数据的流程重构与服务升级

依托大数据进行流程重构与服务升级,能显著提升行政后勤的响应速度与适配性:审批流程数字化再造,开发行政后勤管理平台,将设备维修、物资领用、外来人员登记等流程迁移至线上,设置“生产紧急通道”,车间设备故障报修可直接推送至维修团队并同步生产调度部门,审批环节从 5 个缩减至 2 个,响应时间从 4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服务需求预测与动态适配,通过分析生产排班数据、员工考勤记录,预测餐饮、通勤等服务需求,例如根据夜班生产计划提前调整食堂供餐时间,按倒班人数动态调配通勤班车数量,某整车厂应用后餐饮浪费减少 30% ,班车空载率下降 40% ;供应商协同管理智能化,建立供应商服务平台,整合外来车辆预约、入厂培训、资质审核等功能,供应商可在线提交资料并预约进厂时间,系统自动匹配生产计划安排接待,外来人员入厂办理时间从 2 小时压缩至15 分钟[2]。

(三)人工智能赋能的主动保障与风险预警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实现行政后勤的主动保障与风险预警:设备预防性维护,通过 AI 算法分析设备运行数据(如温度、振动频率),建立故障预测模型,提前识别潜在故障并自动生成维修工单,某重工企业应用后设备突发故障率下降 45% ,维修成本降低30% ;安全风险智能预警,在厂区关键区域部署智能监控摄像头,通过AI 图像识别技术检测违规行为(如未戴安全帽、违规吸烟),实时发出声光报警并推送至安保人员,同时结合历史数据识别安全隐患高发区域,指导巡逻重点,某化工厂应用后安全事故发生率下降 60% ;员工服务个性化推荐,基于员工岗位、排班、消费习惯等数据,通过AI 推荐算法提供定制化服务,如为夜班员工自动推送夜宵预约提醒,为经常出差的管理人员优先分配临近停车场的工位,员工满意度提升 25% 。

三、实施保障与案例参考

(一)实施保障措施

为确保行政后勤管理优化路径有效落地,需完善实施保障措施:组织架构调整,成立“行政后勤智能化转型小组”,吸纳生产、IT、人力资源等部门人员,打破部门壁垒,统筹推进技术落地与流程变革;人才能力提升,开展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培训,培养“懂后勤业务+通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引入外部技术顾问,解决转型中的专业难题;考核机制联动,将行政后勤的智能化指标(如服务响应时效、资源利用率、员工满意度)与生产部门 KPI 挂钩,形成“服务生产、生产反哺”的良性循环。

(二)案例参考:某新能源电池制造企业的实践

某新能源电池制造企业在智能化转型中,对行政后勤管理进行全面优化:部署物联网平台实现车间工具、备件的智能追踪,工具领用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2 分钟,备件库存周转率提升 50% ;通过大数据分析生产计划与能源消耗的关联,动态调整车间空调与照明,月均节电 8 万度;应用 AI 故障预测模型,提前预警涂布设备轴承磨损,避免生产线停机损失超 200 万元。实施一年后,行政后勤成本占比从 8% 降至 5% ,生产部门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从 65% 提升至 92% ,验证了智能化优化路径的有效性[3]。

结语

智能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推动制造企业行政后勤管理向主动赋能模式升级,运用物联网技术动态监控资源,借助大数据技术推动流程革新,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风险预警水平,建立与智能化生产相辅相成的管理体系,变革显著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效能,更能为生产环节提供精准保障,赋能企业构建智能化转型中的全面竞争格局。

伴随着数字孪生及元宇宙技术的不断演进,行政后勤管理将采纳“虚拟现实融合”的发展路径,采用数字孪生模型对资源配置进行仿真,并预测服务瓶颈风险,实现更精准的决策,制造企业需持续投入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让行政后勤成为智能化转型的助力而非阻碍。

参考文献:

[1]张会平.国有企业行政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强化策略[J].管理观察,2023(04):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