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

作者

雷芝银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第一中学 663400

立德树人的相关理念要求教育并非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在道德层面的素养与价值观念。高中阶段的政治课程是意识形态教育起主要作用的关键阵地,其教学目标和立德树人的理念在内涵层面有着本质上的契合之处。当下在一部分教学实践当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致使德育所呈现出的实际效果仅仅浮于表面,所以有必要从教材、载体与评价这三个不同的维度去探寻具体的实践途径,从而让立德树人理念在政治教学中可以从理论层面迈向实践层面,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统一。

一、深挖教材内核,让价值引领“润物无声”

深入探究教材的核心内容,应当以唯物史观作为指引,对知识点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展开系统性的剖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要系统地梳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者之间在理论层面的联系,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具有的真理力量展现出来;对于《经济与社会》中“新发展理念”的教学内容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基础,阐释共同富裕在制度方面所具备的优势。文化模块应着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延续不断的传承关系。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融入文化自信所蕴含的价值精髓,对教材进行解读时要防止出现支离破碎的状况,借助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让价值观教育从“外加”形式转变为“内藏”形式,达成显性知识和隐性价值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状态。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时,教师可以展示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在经济总量、人均收入、贫困人口数量这些方面的对比数据,凭借图表的形式直观地把社会生产力获得的巨大、跨越式的发展情况呈现出来,以此引导学生领会改革开放存在的历史方面的必然原因。与此同时,可以结合教材所作出的论断组织开展“制度优势与发展成就”方面的分析,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直至“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等各个方面入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脉络进行全面且细致的梳理。对教材理论体系的知识点予以拓展,借助时间轴这一形式来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各项成果,促使学生在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彼此交相呼应的过程中更深入地达成价值认同。

二、创新教学载体,使思政教育“与时俱进”

教学载体的革新需依照认知的规律,搭建起一种“理论—实践—反思”的螺旋式的学习模式。议题式的教学应当着重于时代方面的命题,凭借“问题链”带动学生展开深入的思索,通过对议题引入、观点交锋、逻辑架构这些环节的规划,培养学生具备价值评判的能力。项目式的学习要立足于真切的情境,借助“任务推动”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引领学生在应对实际性的问题进程中强化责任观念。数字化载体的建设应当重视技术与内容的彼此融合,将诸如虚拟仿真课堂、思政主题数据库之类的资源加以开发,从而把抽象化的理论转变为可以被感知的、具体形象的体验[1]。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时,教师可以构建“模拟法治实践工作坊”这一教学载体,具体而言教师可把班级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为“立法调研小组”“模拟法庭”

与“普法宣传组”,这些小组分别与“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与“全民守法”这些知识点相互对应。“立法调研小组”结合教材当中“我国法治建设历程”的相关内容,深入调研校园欺凌问题的治理现状,并且撰写《校园纠纷调解条例(草案)》这一文字材料,“模拟法庭”围绕“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纠纷”这一特定案件,依照“全面依法治国原则”开展庭审辩论活动,“普法宣传组”则借助短视频平台,精心制作“民法典与生活”这一微课程。各个小组借助课堂展示与互评修订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让学生在“调研—实践—传播”中理解法治国家、政府、社会建设的内在关联,将抽象的法治理论转化为沉浸式实践体验。

三、构建评价闭环,促育人实效“落地生根”

构建评价闭环时需要打破传统意义上以知识为本位的局限,从而建立起具备“素养导向”特征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过程性评价要始终贯穿其中,可以借助课堂仔细观察、作业深入分析、实践详实记录等多样途径,全方位地捕捉学生思想方面的动态与行为上的具体表现。针对增值性评价而言,必须构建起个性化的成长档案,从纵向角度去追踪学生在政治认同意识、法治相关意识、公共参与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路径,重点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与内在所产生的动力。评价标准应当着重凸显价值引导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细化成可以进行观察的行为性指标,以此保证评价内容和育人目标达成一致[2]。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时,教师可以设计“三维评价量表”,从课堂角度出发,借助“真理探索辩论记录”,评价学生对实践与认识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程度。在实践方面,以“社会调查反思报告”为依托,追踪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剖析社区问题的具体情况。从学生成长维度来讲,构建“价值观践行档案”,用以记录学生在志愿服务期间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契合情况。按照单元综合探究的相关要求,引入一种涵盖“同伴互评、教师点评与社区反馈”的机制,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较为宽泛的要求具体细化成如“史料辨析的逻辑性”“观点论证的严谨性”“价值取向的正确性”等可测指标,通过“评价结果—教学调整—素养提升”的闭环设计,推动学生从理论认知内化为行动自觉。

结语

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以教材为根基、以载体为桥梁、以评价为保障,形成“挖掘—创新—反馈”的完整链条。教师需提升自身在价值引领方面的能力水平,将明显可见的教学方式与潜移默化的渗透方法相互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政治学科相关知识之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观念意识,进而成长为肩负起民族复兴重大责任的当代新型人才。未来,仍然有必要进一步探寻跨学科融合、家庭 - 学校 - 社会协同之类的途径,促使立德树人这一理念在政治教学达成更深层次的渗透与转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毛爽盈 ,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政治的渗透路径研究 [J].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2(6):149-151.

[2] 党菊红 . 立德树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J].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2(10):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