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材中“人地关系”核心素养的呈现特征分析
康芳
德宏州盈江县第一初级中学 679300
引言
在地理教育中,人地关系研究占据核心地位。《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人地协调观”列为核心素养,凸显其重要性。初中阶段是地理素养培育关键期,地理教材作为教学核心载体,其对“人地关系”核心素养的呈现方式,直接影响学生观念塑造与能力发展。因此,深入探究教材呈现特征,对地理教学与人才培养意义深远。
一、初中地理教材中“人地关系”核心素养的内涵体现
初中地理教材通过阐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体现“人地关系”核心素养内涵。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影响显著,山区地形复杂,致使交通线路建设成本高、布局分散,限制区域经济交流与发展;干旱地区水资源稀缺,促使当地发展节水农业与畜牧业。人类活动也在改变地理环境,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土地用于城市建设,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生态栖息地破坏;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引发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教材还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理念,如在农业章节,着重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根据各地光热水土条件选择合适农作物种植与农业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
二、初中地理教材中“人地关系”核心素养的呈现特征
2.1 知识架构中的呈现
教材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构建知识架构,系统呈现人地关系。自然地理部分,《地球的自转》章节中,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异,影响人类作息安排、跨时区商务活动及交通运输调度,明确自然现象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文地理部分,《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从聚落形成与发展角度,展示地理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山区乡村因地形限制,多沿山谷、河流呈带状或零散分布;平原城镇则因地势平坦,布局规整,交通网络发达,体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与改造。区域地理部分,通过分析不同尺度区域的工农业发展,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呈现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与独特性。
2.2 内容表述中的呈现
教材在文字、图表与案例等内容表述中渗透人地关系核心素养。文字表述上,讲解自然资源时,既强调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又警示过度开发利用导致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的后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资源观。图表运用方面,统计图直观呈现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环境变化的关系,景观图展示不同地区因地理环境差异形成的特色生产生活景观,如江南水乡的河网与水运、西北荒漠的绿洲农业,让学生直观感受人地关系的地域特色。案例与问题设置上,以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人地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过程与影响,并思考解决措施,培养学生人地协调思维。
三、初中地理教材中“人地关系”核心素养呈现的作用与意义
3.1 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利用其中的案例、图表等素材,设计讨论、分析类教学活动。在讲解工业区位选择时,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案例,分析自然因素(土地、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等)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探讨如何实现工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协调,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能以教材为基础,拓展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将本地的人地关系案例融入课堂,如讲解城市化时,结合当地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人口、土地、环境问题,增强教学的实用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对学生素养提升的意义
对“人地关系”核心素养的呈现,有助于学生多方面素养提升。在培养综合思维能力上,复杂的人地关系知识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地理问题,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活动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在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教材展现的人地依存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理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在提升地理实践力与区域认知素养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如调查本地水资源利用状况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区域地理部分对不同区域人地关系的呈现,帮助学生从区域视角认识地理环境,理解区域发展与人地关系特点,促进区域认知素养发展。
四、结语
初中地理教材在“人地关系”核心素养呈现上,通过系统知识架构与多元内容表述,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与育人体系。其呈现特征对地理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为教师教学提供有效路径;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意义深远,助力学生形成正确人地观念与综合能力。未来地理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人地关系”核心素养呈现优势,创新教学方法,深化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推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秀彬. 浅谈" 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10):2.
[2] 魏梦思, 张胜前.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案例式解读—以人教版 "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一节为例 [J].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000(036):P.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