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德育元素及其教学策略
向治森
辰溪县孝坪镇板桥学校 4195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强调 " 数学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数学的育人价值 ",这一要求凸显了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当前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数学课程的德育功能存在认识误区: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德育主要是文科课程的职责,数学作为理科更应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案例,教师难以准确把握数学学科中的德育内涵和实施路径。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导致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往往流于形式,或是被完全忽视。因此,深入探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德育元素及其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纠正这种认识偏差,还能促进数学教师更好地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德育实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德育元素
(一)理性思维元素
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对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作用。数学以其严密的逻辑性、精确的抽象性和系统的推理性,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理性思维的独特场域。通过系统的数学学习,学生可以逐步形成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这种理性精神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数学学习本身,更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品格塑造元素
数学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追求真理的过程,这一特性使其成为品格教育的天然载体。当学生经历解题失败后重新尝试直至成功的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更培养了抗挫折能力和成长型思维。这些品格特质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数学学习本身,更能为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和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价值引导元素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计算也于生活细节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学运用,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这种融入式的价值教育因其情境的真实性和体验的深刻性,具有更强的教育实效性和持久性。当数学知识与价值引导有机结合时,学生获得的是完整的生活智慧,而不仅仅是抽象的运算技能。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教学策略
(一)在教学情境中融入德育元素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德育渗透的首要环节。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数学知识背后的德育内涵,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文化情境和生活情境,将理性精神、价值观念等德育元素自然融入其中。在情境构建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引导其在数学思考中感悟道德价值。情境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体现数学的学科特性,避免牵强附会和形式主义。如在“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将环保意识融入数学问题的探讨。通过设计 " 城市绿化规划 " 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计算植树间距、估算绿化面积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深刻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城市中种植树木?不同的植树方案会对城市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更潜移默化地传递了生态文明理念。
(二)在课堂练习中插入德育思考
课堂练习环节是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在保持数学学科本质的前提下,通过题目设计、解题指导和拓展延伸等途径,有机融入德育思考。在题目内容上,要注重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素材;在解题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态度;在活动设计上,要强调数学应用的价值导向。这种渗透应当做到润物无声,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熏陶。如在“小数运算”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爱心义卖收支计算”的主题题干,然后设计不同的问题,例如某班级开展义卖活动,笔记本每本 8.5 元,铅笔每支 2.3 元,小明购买了 3 本笔记本和 5 支铅笔,需要计算总金额。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不仅练习了小数乘法和加法的运算技能,更能体会到公益活动的意义。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规划义卖收入的使用?这样的练习将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与爱心奉献精神的培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意义。
(三)在学习评价中加入德育指标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确保德育实效的关键保障。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德育表现纳入评价范畴。评价方式要注重过程性与发展性,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进步。评价实施要突出针对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指导。评价反馈要强调激励性,促进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的正向发展。通过评价导向,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知识习得与品德养成的统一。如在“图形与几何”单元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设计校园花坛的实践活动评价方案。例如,在完成 " 设 " 的项目时,教师不仅评估学生制作的几何模型是否符合数学规范(如角度计算是否准确、图形比例是否合理等),还设立以下德育评价指标,包括合作能力评价、学习态度评价、创新思维评价等。如对擅长领导的学生肯定其组织能力,并鼓励更多倾听;对内向的学生表扬其细致工作,建议增强主动表达。通过这样的多元评价,既巩固了几何知识,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总结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既要依托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性、应用性等特点,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应避免机械灌输,而是通过真实情境、问题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理性思维、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最终,使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的培养,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丁延成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渗透德育的策略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5,(07):39-41.
[2] 葛亚鹏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有效策略 [J]. 教育界 ,2024,(35):137-139.
[3] 卢巧伦 .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的德育融入策略探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12):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