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基于学生认知起点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化

作者

张应素

黔江区中塘镇中心小学校 409015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新概念的引入往往面临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不一致、理解水平参差的挑战。皮亚杰指出,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年级学生在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维果茨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在其“最近发展区”内进行,过于超前或低于认知起点的教学均不利于概念内化。因此,基于学生认知起点进行概念教学优化,不仅能够有效减少认知障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索欲望。本文通过文献研读与课堂实践,提出一套适合小学阶段的概念教学优化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参考。

一、诊断性评价:明确学生认知起点

概念教学的首要环节是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思维水平。在教学前,教师可通过口头访谈、基于游戏的预习任务或简易测评题等方式,对学生在相关知识领域的理解情况进行诊断。比如,在讲授“分数”概念前,可以让学生利用折纸或实物拼块来表达“均分”与“份数”关系,观察其是否能够将整体分成若干等分并分配;在探讨“平行四边形”前,可请学生按给出的边长与角度拼搭图形,从操作中反映其对图形属性的敏感度。基于诊断性评价结果,教师能够将学生分为“已有初步概念认知”“具备部分误区”与“尚未形成相关认知”三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环节,为后续概念深化奠定可靠基础。

二、情境创设:以真实生活为依托

有效的数学概念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情境化。在实地考察或教师精心编排的故事情境中引入新概念,可以极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平均数”教学中,可结合班级水果分享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均分相同数量的水果,记录每人获得的苹果数,通过操作与讨论,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体会平均分配的意义;随后再通过表格和图示将结论升华为数学语言和符号表达,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可应用平均数的场景,如测量身高、分摊零花钱等,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情境创设不仅能够激发学习动机,还让学生在操作中建立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桥梁,有助于在原有经验基础上顺利接受新概念。

三、多感官直观操作:深化概念理解

小学阶段的学生以感知经验为主,多感官直观操作能够为抽象概念的理解提供必要的支撑。教师应结合物理教具、二维与三维模型、动态演示软件等多种媒介,让学生在看、摸、做、听等多种感官参与下体验概念。例如在“质量守恒”教学中,可让学生先在天平上对比不同物体的质量,再观察加水、加砂过程前后天平平衡是否改变,进而体会质量守恒定律的稳定性;随后利用虚拟实验软件模拟质量变化,并通过数据记录与图表分析加强对守恒概念的抽象理解。通过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建构概念,既符合其认知特点,又有效减少理解误区,同时也能在课堂中培养学生严谨观察与科学记

录的态度。

四、同伴互助与合作探究:利用社会支持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同伴与教师的支持对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展同伴互助与小组合作探究,既能促进认知冲突与观点碰撞,又能在互动中获得同伴的示范与帮助。教师可将学生按认知水平进行异质性分组,让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在操作示范、小组讨论中帮助同伴完成任务,共同归纳概念要点;同时鼓励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表达疑问与困惑,通过合作学习与讨论梳理思路。小组汇报与同伴互评环节,既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也为教师提供了多维度的观察视角,使得概念教学能够更精准地满足每位学生的认知需求,并在评价后引导学生进行策略反思与改进。

五、层层递进与动态评价:保障概念内化

概念教学应遵循“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原则,将新概念的教学设计成多个递进层次,并在每一层次设置动态评价环节。教师可在课堂上设计阶段性小测验、即时口头问答、概念图绘制与学习日志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程度,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后续教学步骤。以“分数乘法”教学为例,可先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几分之几”的概念,再逐步引入符号运算与通分方法,并在每个环节通过小组竞赛或课堂提问检测理解情况;最后通过综合应用题或真实情境建模,检验学生对分数乘法的综合运用能力。层层递进与动态评价相结合,既维护了教学的连贯性,也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认知起点上获得适切的支持,实现概念的深度内化。

结论

基于学生认知起点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化,应从诊断性评价入手,明确个体原有认知结构;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创设、多感官直观操作、同伴互助合作探究与层层递进的动态评价策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概念建构路径。实践证明,该优化模式能够有效消除认知障碍,提升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深度与兴趣动力,为小学数学教育的精准教与学提供了可行方案。未来,研究可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更智能化的认知诊断与个性化推送机制,以进一步提升概念教学的效率与针对性,为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的数学课堂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凤.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 理论与实践的融合[J]. 成才,2024,(S2):128-129.

[2] 周贝贝 .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 数字化教育教学交流会论文集(上).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北城小学 ;,2024:105-107.DOI:10.26914/c.cnkihy.2024. 064294.

[3] 韩一冉 .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探析[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 数字化教育教学交流会论文集(上).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春城小学 ;,2024:290-292.DOI:10.26914/c.cnkihy.2024.06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