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协同育人模式
陈刚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300162
一、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协同的现实困境
(一)育人理念存在偏差,协同意识薄弱
部分职业院校将工匠精神培育等同于 " 技能强化 ",忽视其精神内核的塑造;或认为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分属不同领域,缺乏协同设计 [1]。例如,机械专业仅通过技能竞赛强化操作精度,却未结合 " 中国制造2025" 解读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导致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停留在 "重复练习" 层面,缺乏职业认同感。
(二)课程体系分割,融合程度不足
思政课程多以通用理论为主,鲜有结合行业案例解析工匠精神;专业课程虽涉及技能训练,却未系统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例如,护理专业在实训中强调" 三查七对 " 的操作规范,但未上升到 " 生命至上" 的职业伦理高度;汽修专业讲解故障排查技术,却未关联 " 用户安全" 的责任意识,课程" 两张皮" 现象明显 [2]。
(三)实践载体单一,协同场景缺失
现有实践多局限于校内实训和企业实习,且侧重技能考核,缺乏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设计。例如,企业实习评价仅关注学生的操作熟练度,对 " 团队协作 "" 质量意识 " 等维度考核不足;思政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又与专业技能脱节,难以让学生在运用技能的过程中体会工匠精神的价值。
(四)评价机制不完善,导向作用不足
当前评价体系中,技能等级证书、实训成果等量化指标占比过高,对 " 职业态度 "" 创新意识 " 等思政与工匠精神融合的素养缺乏科学评价标准。例如,部分院校以 " 是否完成生产任务 " 作为实习唯一标准,忽视学生在过程中展现的 " 精益求精 " 或 " 责任担当 ",导致协同育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一)构建" 价值引领—技能淬炼" 的融合课程体系
1. 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协同元素
成立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研发小组,系统梳理各专业蕴含的思政与工匠精神元素[3]。在讲解精密加工时,融入" 毫米不差" 的质量意识和" 制造强国" 的使命担当。结合" 食材珍惜"的劳动教育和 "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的职业追求。在学习智能设备开发时,关联" 科技向善" 的伦理观和" 创新驱动发展" 的时代精神。
2. 开发融合型特色课程模块
设置 " 大国工匠与家国情怀 "" 职业伦理与质量意识 " 等跨学科模块,采用 " 案例教学 + 情境模拟 " 模式。例如,通过 " 许振超港口吊装精度 " 案例,讲解 " 工匠精神 " 中的专注与创新,同时引导学生思考 "产业工人如何助力国家发展 ";通过 " 老字号企业传承与创新 " 案例,分析" 坚守品质" 与" 诚信经营" 的职业道德关联。
(二)打造" 文化浸润—实践内化" 的协同育人场景
1. 建设" 工匠文化" 育人环境
在校内打造 " 工匠长廊 ",展示行业劳模、优秀校友的事迹;设立 " 技能大师工作室 ",邀请工匠进校园定期授课,通过 " 大师讲技艺+ 谈感悟 " 的方式,传递 " 执着专注 "" 追求卓越 " 的精神。例如,邀请非遗传承人讲解传统技艺时,同步分享"坚守初心""传承文化"的故事,实现技艺传承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2. 设计 " 专业 + 思政 + 工匠精神" 的实践项目
结合专业特色开发融合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运用技能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提升思想境界 [4]。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住房改造项目,在测量、施工中强化 " 安全第一 "" 质量为本 " 的责任意识,体会 " 技能服务社会 " 的价值。开展 " 社区早教公益服务 ",在运用保育技能时,培养" 爱心耐心" 的职业素养和" 教育报国" 的理想信念。
(三)组建" 三师协同" 的育人师资队伍
1. 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备课
建立常态化教研机制,思政教师指导专业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专业教师协助思政教师结合行业案例教学。例如,思政教师与护理专业教师共同设计 " 生命伦理 " 教学单元,思政教师讲解理论框架,专业教师结合临床案例分析" 救死扶伤" 的职业精神与责任担当 [5]。
2. 引入企业导师参与协同育人
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劳动模范担任校外导师,实施 " 师徒制 " 培养。导师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分享职业成长故事,如 " 如何通过十年钻研攻克技术难题 "" 面对利益诱惑如何坚守质量底线 " 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
三、结论
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协同育人,是落实 " 德技并修 " 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路径。二者的协同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价值引领与技能训练的融合、理论浸润与实践养成的互动,实现 "1+1>2" 的育人效果。
当前,职业院校需打破理念壁垒,通过构建融合课程体系、打造协同实践场景、组建多元师资队伍、完善评价保障机制,将思政教育的" 魂" 与工匠精神的" 神"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霍炎 , 刘颖 , 白双 , 等 . 思政贯穿式 " 模拟电子技术 " 教学实践初探 [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 2023, 45(1):71-75.
[2] 贾效彬 , 巩志娟 .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3(30):87-95.
[3] 王士恒 , 程秀娟 . 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探究 [J].创新与创业教育 , 2024, 15(4):148-154.
[4] 韩松 .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培育工匠精神研究 [J]. 机械职业教育 , 2023(2):47-51.
[5] 陶娟 . 思政教育赋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 , 价值意蕴及推进路径 [J]. 当代教研论丛 , 2024, 10(12):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