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类课文的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蔡永森

茂名市茂南区鳌头镇公文小学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类课文,是小学生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这类课文涵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传统节日、经典诗词、礼仪习俗等丰富内容,承载着民族的价值观、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然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 “讲解 + 分析” 的模式,将课文拆解为字词句段和主题思想,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实践性与感染力,难以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引导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 “做中学”“感中悟”,恰好能弥补这一不足。本文聚焦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类课文的体验式教学,探索如何通过有效的策略,使学生在深度体验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传承与语文学习的有机统一。

二、传统文化类课文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与现状

传统文化类课文的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依据课文内容,创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情境或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感官参与、情感投入、实践操作等方式,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从而实现知识理解、情感认同与文化内化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 “体验”,强调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从抽象认知转为具象感知,在与传统文化的互动中建立个人联结。当前,这类教学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教学目标偏向知识本位,教师过度关注生字词、背诵默写等硬性指标,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挖掘不足;二是教学方法单一,多依赖文本分析和多媒体展示,缺乏让学生动手、动脚、动情的体验活动,学生难以形成深刻印象;三是体验流于形式,部分教师虽设计了活动,但未能与课文内容深度结合,如学完传统节日课文后仅让学生画一画节日场景,缺乏对节日习俗背后文化意义的探究,导致体验浮于表面,无法实现文化浸润的效果。这些问题使得传统文化类课文的教学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 “知道” 层面,难以转化为文化自信与行为自觉。

三、传统文化类课文体验式教学的核心价值

传统文化类课文的体验式教学,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多重核心价值。首先,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亲身参与,学生能超越文本文字,感知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如在学习孝道相关课文时,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晚辈对长辈的关怀,比单纯讲解更能理解“孝” 的实质;其次,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当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美感,如古诗词的韵律之美、传统手工艺的匠心之美,会自然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再次,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如为神话故事配音、撰写传统节日习俗介绍,能在实践中巩固语言技能,同时培养想象力与表达力;最后,能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诚信友善、勤劳勇敢等精神,通过体验式教学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行为与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实现 “文以载道” 的育人目标。

四、传统文化类课文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传统文化类课文的体验式教学需立足文本特点,设计多元体验活动,实现 “文本 — 文化 — 生活” 的联结。创设沉浸式情境,依据课文内容还原传统文化场景,通过环境布置、服饰道具、音乐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学习古代寓言时,布置仿古建筑场景,学生身着古装进行对话表演,在情境中理解寓言寓意;其次,开展实践性活动,结合课文中的传统技艺、习俗流程等设计动手环节,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文化,如学完剪纸相关课文后,组织学生尝试简单的剪纸技法,体会民间艺术的创造力;整合多学科资源,将语文与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融合,从不同角度体验传统文化,如学习传统节日课文时,结合美术课绘制节日画作,音乐课学唱节日歌谣,丰富体验维度;最后,拓展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将课堂体验延伸到生活中,如学完传统礼仪课文后,鼓励学生在家庭中践行礼貌用语,在生活中观察并记录传统习俗,使文化体验从课堂走向生活,实现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五、传统文化类课文体验式教学的保障条件

要确保传统文化类课文体验式教学的有效实施,需构建多方面的保障条件。首先,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教师需深入研读传统文化知识,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背景与精神内涵,同时掌握体验式教学的设计方法与组织技巧,学校可通过专题培训、文化研学、教研活动等方式,为教师提供支持;其次,优化教学资源开发,编写与课文配套的体验式活动手册,收集相关的实物教具、影像资料、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等,为体验式教学提供素材支撑,如针对家乡民俗的课文,可引入当地的民间艺人资源开展讲座或演示;最后,加强家校协同,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式,引导家长参与传统文化体验,如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传统美食、讲述家族故事,形成家庭与学校协同传承传统文化的合力,为学生营造持续的文化体验环境。

六、总结

传统文化类课文的体验式教学,是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有效路径。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与深度,从 “认知” 走向 “认同”,从 “了解” 走向“传承”。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目标偏差、方法单一等问题,需要通过创设沉浸式情境、开展实践性活动、构建保障条件等策略加以解决。未来,教师应进一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设计更具创新性、针对性的体验活动,使传统文化类课文真正成为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意义与路径 [J].课程·教材·教法,2018 (1):5-11.

[3] 窦桂梅。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J]. 人民教育,2019 (1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