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浅谈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应用

作者

王润龙 李伟龙 周惠宁 柳本酌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34

摘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各行业的兴起带动了数字媒体艺术的蓬勃发展,为人们的娱乐增添了许多独特的色彩,本文着重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如今,生活充满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影子,包括电影和网页设计、音乐和广告媒体,甚至摄影和视频。由于中国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相对较晚,许多人不清楚甚至不知道这是什么。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含义

数字媒体艺术是新时代的产物,是社会与人文相结合的综合性科学学科。它属于艺术领域,具有交互性和虚拟性,利用新兴的多媒体技术设备和互联网进行传播。然而,各个学科之间有许多交叉点,分为数字媒体和艺术两个方向。数字媒体是以二进制数字的形式传播和获得过程的信息载体。艺术包括音乐、艺术和舞蹈等元素。学习数字媒体艺术和科学不仅需要良好的科学素养,还需要学习各种数字媒体软件和计算机知识。同时,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一定水平的设计能力。总体而言,数字媒体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和重要性

作为一种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产品,数字游戏在这几十年里发展迅速,现已成为第九大艺术形式。许多学校也开设了这门课程来学习如何制作游戏。要创建三维模型的第一步是确定个性特征和细节的定位。根据游戏的背景情节,绘制2D设计图,并找到合适的参考材料。使用3D软件进行基本建模,首先导入实体或雕刻人体,然后完成服装、武器、道具和其他细节的低级别模型。然后,进行高模细节雕刻加工。根据模型的材质和属性绘制贴图,并创建不同的效果。由此可见,数字媒体艺术决定了游戏的发展,这离不开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和良好的艺术设计基础。传统的动画需要动画师使用纸张和墨水作为工具,逐帧手动绘制。错误很难修改,需要大量工作,而且效率低下。然而,自从数字媒体艺术发展以来,动画师们已经能够使用计算机上的设计软件绘制手稿,让他们可以自由释放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用担心出现错误和无法修改。这也节省了资源,不造成纸张和墨水的浪费,大大提高了动画制作的效率,促进了动画产业的快速发展。影视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如今,可以创造宏大的虚拟世界观和逼真的影视特效,并使用计算机软件构建一个又一个虚拟场景,让人身临其境,充满现代感。传统影视电影无法将观众带入虚拟世界,只能依靠拍摄技巧和后期剪辑来提高电影质量。数字媒体艺术对影视的影响不仅包括虚拟特效,还包括音乐氛围和摄像技术音乐处理也恰到好处。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应用,它的特点包括身临其境的互动、多样化的感知、概念化和自主性。可以使用计算机模拟虚拟场景,让用户沉浸在设备中。通过利用人们的感知功能,可以模拟听觉、视觉和触觉,让用户沉浸其中,大大节省了创建实物的时间和精力。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数字媒体艺术是新世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旨在培养具有科学艺术素养的新型复合艺术设计与制作人才。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涵盖动画、编辑、计算机科学、声音、视觉效果、影视、美术、互动、VR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专业领域。数字媒体技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多媒体通信方法来处理文本、音频和视频等信息。计算机动画技术通过数字媒体在数字娱乐领域的广泛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以人机交互、计算机图形学和显示技术为基础,广泛应用于娱乐、广播、显示、教育等领域。随着国家和社会特别是企业对游戏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游戏设计行业将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变得更加国际化、跨学科、创新和前沿。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可以在新时代以新的文化姿态带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展示在世界面前。逐步达到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相得益彰的目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样性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新兴专业产品,具有开放性、融合性等诸多特点。在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催生了许多新兴产品,与教育相结合,实现了对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既懂科技又懂艺术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的培养,能够使用新媒体设计工具和计算机软件设计和创作艺术作品。

四、结语

总之,现代社会离不开数字媒体艺术,它影响和渗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是技术进步和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性和综合性带动了游戏、影视、动漫、VR等行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1]徐腾.数字媒体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21):106- 107.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王润龙 男 辽宁省丹东市 大连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第二作者 李伟龙 男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大连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第三作者 周惠宁 男 辽宁省朝阳市 大连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第四作者 柳本酌 男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 大连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