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双线融合” 教学模式实践与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苏万章

福建省漳平市实验小学 364400

一、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重构语文课堂生态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课时压缩与质量提升的双重挑战,“双线融合”模式通过整合线上优质资源与线下教学场景,构建了“资源—课堂—实践”的立体化教学链条。线上资源以其丰富性、互动性和即时性,为传统课堂注入新活力。例如,人教版教材中《草船借箭》一课,教师可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的三维动画资源,直观呈现诸葛亮如何利用天气与地理条件完成借箭任务。这种动态演示突破了传统板书与口头讲解的局限,将抽象的战术布局转化为可视化的场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认知与逻辑链条。

线下教学则通过结构化设计与深度互动,实现线上资源的本土化落地。教师在引入线上资源后,需结合班级学情设计“资源—文本”对照分析环节。以《景阳冈》为例,线上资源可提供京剧《武松打虎》选段,线下课堂则引导学生对比文本描写与表演艺术的差异,从语言节奏、动作设计、心理刻画等维度展开讨论。这种“输入—加工—输出”的闭环设计,既避免了线上资源的简单堆砌,又通过线下深度互动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资源整合的深度还体现在跨学科融合中。线上平台提供的古诗词吟唱、书法演示等资源,可与美术、音乐学科形成联动。例如,学习《清明上河图》相关课文时,教师可同步播放故宫博物院制作的数字展卷视频,线下课堂则组织学生以“画中寻诗”为主题,用文字描述画面细节并创作短诗。这种跨媒介表达训练,不仅强化了语文核心素养,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二、情境创设:从虚拟到现实的认知跃迁

“双线融合”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虚实结合的认知场景,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知识内化。线上虚拟情境通过多媒体技术打破时空限制,为语文学习提供真实语境。以《威尼斯的小艇》为例,教师可利用 VR 技术让学生“置身”威尼斯运河,观察船夫驾驶动作与水流变化的关系,线下课堂则通过角色扮演还原课文对话场景。这种“虚拟观察—现实表达”的转换,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因缺乏生活经验导致的理解障碍。

现实情境的创设则强调生活化与问题导向。线上资源提供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如地铁线路图、药品说明书等,可转化为线下“生活语文”实践任务。教师可设计“为社区设计导览图”项目,要求学生运用线上学习的图表阅读技巧,结合线下实地考察完成图文创作。这种任务驱动型学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更使其体会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情境创设的层次性体现在从感知到迁移的认知进阶中。线上微课可针对重难点进行碎片化讲解,如《伯牙绝弦》中“志在流水”的意象解析,线下课堂则通过“古琴配乐朗诵—现代诗改写—跨文化对比”三阶活动,引导学生从语言理解走向文化认同。这种“微讲解—深探究—广拓展”的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避免了技术滥用导致的“浅层学习”陷阱。

三、互动优化:从单向传递到多维对话

“双线融合”模式重构了传统语文课堂的互动生态,形成“师生—生生—人机”三维对话网络。线上平台的即时反馈功能,为课堂互动提供数据支撑。例如,使用“班级优化大师”记录学生课堂发言频率与质量,教师可据此调整提问策略,确保每位学生获得平等表达机会。这种基于数据的精准互动,解决了大班额教学中“关注偏差”的问题。

线下互动则注重情感联结与思维碰撞。在《两小儿辩日》教学中,线上资源可提供不同历史时期科学家对太阳距离的解释,线下课堂则组织“现代版两小儿辩日”辩论赛。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在观点交锋中深化对“实事求是”精神的理解。这种“历史回溯—现实思辨”的设计,使经典文本焕发时代活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人机互动的引入拓展了互动边界。智能语音评测系统可辅助学生练习诗歌朗诵,线下课堂则通过“人机对战”形式开展朗诵比赛。技术工具不仅提供了标准化评价,更通过游戏化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在此过程中需扮演“脚手架”角色,引导学生从关注技术评分转向体会语言韵律美,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

四、实践优化路径:动态调整与生态构建

“双线融合”模式的持续优化需建立“评估—反馈—改进”的动态机制。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学生参与度,结合线上平台生成的学情报告,定期调整资源选用与活动设计。例如,发现学生对历史题材课文兴趣不足时,可增加线上文物图片与线下考古盲盒体验的组合活动,以多模态刺激提升学习动机。

技术赋能的深度融合是优化关键。教师需提升信息素养,掌握H5课件制作、虚拟仿真实验等技能,使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形成有机整体。同时,需警惕技术异化风险,避免将语文课上成“信息技术展示课”。例如,在《草原》教学中,线上视频应作为文本阅读的补充而非替代,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翠色欲流”“群马疾驰”等词语想象画面,培养语言感知力。

家校协同的生态构建是模式落地的保障。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培训指导家庭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如利用线上资源开展亲子共读,线下组织“家庭读书会”分享活动。这种“学校主导—家庭支持—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有助于形成“双减”背景下的语文学习共同体,为学生提供持续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 姚永红 . 基于双减政策实现小学语文减负增效的策略探析 [J].读写算 ,2025,(04):37-39.

[2] 范祥梅.“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研究[J].智力 ,2025,(03):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