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熊春丽
湖北省江陵县第一初级中学 434100
一、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课程改革的深化,传统小学数学教学逐渐暴露出知识碎片化、学生思维浅层化等问题。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强调高阶思维与知识迁移的学习方式,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路径。单元整体教学则通过结构化设计打破课时壁垒,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将深度学习理念融入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既能提升教学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又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主题的精准定位:从碎片到整体的跨越
单元主题的定位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与知识体系的构建。传统教学中,教师常以教材章节为单元划分依据,导致知识点分散、逻辑割裂。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单元主题需突破教材限制,以数学本质为核心,关联生活实际与学生认知特点,形成具有挑战性与探究性的学习主题。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多边形面积”单元,若仅围绕公式推导展开教学,学生易陷入机械记忆的误区。深度学习要求教师从几何图形的本质属性出发,将“面积度量”作为单元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理解面积是二维空间大小的度量,进而自主探究不同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公式,更能体会“转化”这一数学思想的应用价值,实现从知识技能到思维方法的深度学习。
单元主题的定位还需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兴趣点。以“时间与测量”单元为例,低年级学生可通过“认识钟表”建立时间概念,而高年级则可引入“时间规划”主题,结合生活场景设计任务,如“设计周末一日作息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时间单位、换算及合理分配的理解。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主题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有效激发其学习内驱力。
三、学习材料的深度开发:从浅层到深层的递进
学习材料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其质量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深度学习要求学习材料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与关联性,能引导学生从表面信息挖掘深层逻辑,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人教版“分数初步认识”单元中,传统材料多以“分蛋糕”“分苹果”等直观情境引入分数概念,虽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但缺乏对分数本质的深入探究。深度学习视角下,教师可开发多层次学习材料:基础层提供“分图形”“分物品”等操作任务,巩固分数的基本概念;进阶层设计“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对比任务,如“将一张纸的 1/2 与另一张纸的 1/4 比较大小”,引导学生思考分数比较的依据;拓展层引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究任务,如“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 5 段,每段长多少米?用分数表示结果并说明理由”,帮助学生建立分数与整数运算的联系。
学习材料的开发还需注重跨学科整合。以“统计与概率”单元为例,教师可结合科学课中的“植物生长观察”活动,设计“记录不同植物每周生长高度”的统计任务。学生需收集数据、整理图表、分析趋势,并预测未来生长情况。这一过程中,数学与科学知识相互渗透,学生不仅能掌握统计方法,还能体会数据背后的生物学意义,培养综
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主导到引导的升级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资源提供者与思维激发者。这一转变需教师重新审视教学关系,优化教学行为,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常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推进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参与度低。深度学习视角下,教师需设计开放性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实验等方式自主建构知识。例如,在“小数的加减法”单元中,教师可提出“超市购物结算”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商品价格表计算总价,并思考“如何快速核对收银员的计算结果”。学生需运用小数加减法知识,结合估算、验算等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则通过巡视、提问、点拨等方式,引导学生反思计算过程,优化解题策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差异化支持。以“因数与倍数”单元为例,部分学生可能对“质数与合数”的区分感到困难,教师可为其提供“百数表”操作材料,通过圈画、分类等活动帮助其理解概念;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设计“寻找特殊质数”的探究任务,如“找出 100 以内所有形如‘ 6n+1 ’的质数”,激发其探究兴趣与数学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的整合:从单一到多元的融合
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支撑,其丰富性与适用性直接影响教学深度。深度学习要求教师整合教材、教具、信息技术等多种资源,构建多元化、互动化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深度参与。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资源,但需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二次开发。以人教版“图形的运动”单元为例,教材通过“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实例引入概念,但部分学生可能因缺乏生活经验而难以理解。教师可补充“剪纸艺术中的对称美”“电梯运行中的平移现象”“风车转动中的旋转规律”等案例,将抽象概念与具体生活场景结合,增强学习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信息技术为教学资源的整合提供了新工具。在“立体图形的认识”单元中,教师可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进入”立方体内部,观察其面、棱、顶点的特征;或通过动态几何软件(如GeoGebra),演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将圆柱切拼成长方体”的转化思想。信息技术不仅能突破时空限制,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还能通过交互功能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支持个性化学习。
此外,教师还可整合社区资源,开展实践性学习。例如,在“方向与位置”单元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到社区公园开展“定向越野”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地图确定路线,运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知识完成任务。这一过程中,学生需将课堂所学应用于真实场景,解决方向判断、距离测量等实际问题,培养其地理素养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谭丽 .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09):146-149.
[2] 张静 . 单元整体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优设计 [J]. 数学大世界 ( 下旬 ),2025,(03):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