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作者

杨艳

库车市第七中学

前言

初中生正处于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认识自我、了解世界,同时也在不断寻找与社会、民族之间的联系,而语文教学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就需要在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建立文化归属感。事实上,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传统文化资源,如成语典故、古诗文等,这些文化的载体就需要教师合理地呈现。因此,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就需要加强在课堂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感受文化价值。

一、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大部分初中生都会认为古文晦涩难懂,再加上学习压力较大,一般会将传统文化学习视为额外的任务,而不是主动探究与理解,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导致传统文化难以真正融入课堂学习中。第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国际化发展背景下,学生会接触多种外来文化,无论是在视觉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更加吸引青少年,相比之下,传统文化这种慢、旧的传播方式很容易被学生忽略。第三,教师对学生缺少差异性认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忽略了学生个体化的差异,一般以一刀切教学为主,让学生理解、背诵,这不仅对学习效果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还难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化知识。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一)建设校园传统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场所,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意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推动课内外传统文化学习的良性循环。以“传统节日”主题为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相应节日特点进行手抄报、书法、黑板报等制作,教师还可以利用晨读时间,带领班级学生诵读和节日相关的古诗、故事等。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加强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的有效结合,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教材了解传统文化,还可以在真实的校园场景中去感受、去表达,真正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传统文化渗透。

(二)基于诗词引导学生体会传统文化魅力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弘扬的重要载体,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思想情感、文化意蕴等,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还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古诗词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古仁人的仁心、志趣,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之外的宁静与祥和,从而参与到文化自主探究中。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走进王维边塞之旅”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利用智能平台生成边塞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质感。然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分析不同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此增强学生的情感感悟与表达能力。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布置拓展任务,让学生查找其他边塞诗并进行分型。通过这种方式展开教学,可以让学生走近诗人、走近诗文,从而更好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三)设计传统文化分层教学

在初中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就需要融入分层理念,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的需求,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分层教学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步与成长,防止学生出现“跟不上”或“吃不饱”的情况,真正实现传统文化教学目标。以八年级下册《社戏》为例,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基础水平等开展分层教学。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就需要以文章理解为主,让学生找到课文中和节庆、集市相关的内容,感受社戏的氛围;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就可以以社戏文化内涵分析为主,让学生通过江南水乡、民俗活动的描述,感受作者童年以及“社戏”的深意。通过分层的教学安排,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流畅性,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对传统文化进行探索,进一步加强学生文化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要求教师开展持续有温度的教学,并不是要求每节课都讲文化内容,而是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内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方式焕发传统文化的生机,引导学生心理与知识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贾海燕 . 坚守文化自信 延续文化根脉——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J]. 中学语文 , 2025, (12): 101-102.

[2] 钱苏桐 .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 [J].作家天地 , 2025, (06): 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