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探讨

作者

曾爱焕

广东省清远市新北江小学 511500

在课程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知识单项输出的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教学需求。目前,扎实推进课堂学习共同体建设,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为深入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发展,在构建学习支架时,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积极倡导“协作学习”,引导学生将个人智慧转化为集体智慧,通过集体的力量建立独立的学习支架。同时,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指导学生深度学习,强调内在驱动,促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获得显著发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意义

阅读教学与学习共同体模式的有机结合,是赋予师生合作共进的重要途径。“学习共同体”倡导深度对话、集体协作,其中“对话”并非单指字面含义的信息传递,而是通过与他人展开合作、交流,共同推进思维走向“深水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依托学生主体,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并深度聚焦“共学、共进”学习理念,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教学壁垒,促使学生通过对话磨砺思维,最终构建出互助共赢的全新教学生态。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

(一)倡导伙伴助力,增强学习体验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其理论强调伙伴的重要性 [1]。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挑战,可求助身边的伙伴。通过以伙伴合作为助力,学生之间能够合作探究、分享经验,进而产生思维碰撞,形成思维体验感。因此,在落实具体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围绕学生主体,构建积极、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指导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勇于表达、善于聆听,与同伴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在不断的探究中达成共识,获得学习体验与探究能力。

例如:以《山居秋暝》古诗为例。该诗歌是一首五言律诗,以清新的手法描绘了山林秋色,从作者的笔法可以看出,诗人对山居生活充满了憧憬与向往。由于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且诗句凝炼、含蓄,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古诗词意蕴,学生会感到“吃力”。因此,可指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汲取知识重点,合力解决问题,如:教师可在阐述教学目标环节,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词汇属于动态和静态描写”?诗歌的描写手法是什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意见交流时间和空间,并点评学生的合作探究成果,引导个体之间融合彼此的观点,促使学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认知。

(二)合演课本微剧,润泽学习共同体

在学习共同体构建中,“互动”是延续学生学习热情与动力的核心元素。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中,学生能够无意识间立足不同角度探索阅读对象,形成新的学习体验,逐渐理解阅读内容,最终促进有效学习 [2]。因此,在实践环节,教师应积极开展主体之间的互动学习活动,强调互动内容与形式的趣味化与多元化,鼓励学生合作演绎课本微剧,促使学生在趣味化的学习氛围中深化文本主旨,产生情感共鸣。例如:以《田忌赛马》一课为例。在知识点导入环节,教师可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田忌赛马的故事,并与同伴共同分析故事情节,以“连说带演”的方式完成这一复述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深入文本,与伙伴共同深究人物的内心活动变化,深入揣摩人物形象与特征,基于学习共同体还原当时的情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口语交际水平。

(三)巧置高难度任务,促进深度学习

要想凸显教学成效,语文教学应基于低阶思维逐步迈向高阶思维领域,引导学生构建独立的知识框架,深入体验学习过程。在策划育人方案时,教育者应注重学情分析,精准把握个体思维规律,深挖语文要素,在恰当地时机提供学习支架,以此撬动学生的思维支点,让学生在不断深究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内化。例如:以《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为例。在导学前,教师可带领学生共同回顾与文本题材相同的文章,如:《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等,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学习支架。随后,以“我”的心理活动为载体,体悟革命先烈勇于奉献的精神。最后,聚焦文本中的山沟环境,着重突出主人公的所见,深刻体悟邱少云的革命精神。通过层层推进具有深度的学习探究活动,学生的思辨与分析空间逐渐得到拓宽,从而全力释放学习共同体信息交互效能。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核心板块,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学生文字解析能力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习共同体构建,对促进学生长远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师应巧用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相互支持的学习空间,使其实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敏良 .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J]. 学苑教育 ,2025,(10):64-66.

[2] 李静.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运用[J]. 格言( 校园版 ),2023,(3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