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账簿
殷余忠
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
摘要:情感这个帐户,不能太斤斤计较,也不能稀里糊涂,需要教师领悟到真谛,需要在不断成长不断磨练中掌握动态的平衡,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对待,用心去品味的幸福账簿。
关键词:情感账簿 情感储蓄 心理帐户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生活中,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疑问,以前师生关系非常好,现在为什么会因为一丁点儿小事吵架?为什么血脉相连的师生关系,孩子会离家出走?为什么感情会变淡,甚至是消失了呢?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曾经提出了一个叫做“心理账户”的心理学概念。理查德·塞勒认为,除了荷包这种实际账户外,人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另一种账户——心理账户。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比如,把工资划归到靠辛苦劳动日积月累下来的“勤劳致富”账户中;把年终奖视为一种额外的恩赐,放到“奖励”账户中;而把买彩票赢来的钱,放到“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中。对于“勤劳致富”账户里的钱,人们会精打细算,谨慎支出。而对“奖励”账户里的钱,人们会抱着轻松的态度消费。“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里的钱是最不经用的。通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那些中了头彩的人,不论平日多么的节俭,一旦中了500万,也会立马变得豪情万丈,义薄云天。人们总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等值的钱财,并做出不同的决策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万块的工资、一万块的年终奖和一万块的中奖彩票并没有区别,可是普通人却对三者做出了不同的消费决策。因此,知晓心理账户的存在,是理性理财的前提。同样,每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是一家银行,在这家银行中,也有着一本 “情感账户”,知晓情感账户的存在,是生活幸福的本源。日常生活中,人们心中的情感账户通常是隐性的。隐性的情感账户,里面的投资和支出经常会混淆和遗忘。如果把它显性化、看得见,记在账簿上,情感账户就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越是持久的关系,越需要储蓄,否则突然间发生透支,会令人措手不及。这就好像偶尔与老同学相遇,即使多年未见,仍可立刻重拾往日友谊,毫无生疏之感,那是因为过去累积的感情仍在,情感账簿上还有余额。但如果平时不怎么向情感账簿储蓄的人,有一天早上在人们赶紧上班的时候,突然要求人们为他在微信群里的信息点赞,这时候多半会招来人们的抱怨,因为这时候情感已经透支了,情感账簿上已经是负数了。因此,加强对情感账簿的管理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制作和管理好情感账簿呢?第一,制作情感账簿,设置收入、支出、预支和感悟等栏目,教会孩子记载的方法。第二,弄清楚情感账簿要存入的货币类型,是不是这个账簿所能兼容的货币类型。就像对方的账簿需要的是人民币,而教师非要存入美金,这时候就无法存入资金。也就是说,教师要给予孩子需要的情感,而不是给孩子不需要的情感,不然就会导致不兼容,情感交流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也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存入。第三,把握好存款的时机。大家都知道,在银行下班之后再去存款,是不可行的。同样,在孩子的情感账簿里,如果教师找准时机,就能存入更多资金,如果时机不对,不仅存不进去,还会提取出来。这就好像教师和孩子吵架了,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孩子没有道歉的意思。这个时候教师先道歉,中断这次吵架,缓和气氛,让双方的情绪平静下来。教师这次先道歉就相当于给情感账簿存入一些金额。这是教师在“情绪最激动”的时候中断吵架,额外地又增加了存入资金的金额。所以说,在存款的最佳时机存入资金会事半功倍。这里的最佳时机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就是“情绪高涨”的时候,只要教师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储蓄,能达到更好地储存效果。第四,注意存款的频率和数目。大家都知道,大脑很健忘,每天都会发生大量的事情,但能记住的不多,一旦某件事情被情绪所包裹,就很难忘记,正所谓“能忘掉的是事,忘不掉的是情。”教师偶尔给情感账簿存款,数目又那么小,孩子的印象不会很深。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教师施以援手;当孩子情绪悲伤、痛苦时,教师进行安慰和疏导;当孩子取得优异成绩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鼓励,这些都会在孩子的情感账簿上存上一笔厚厚的资金。第五,千万别透支。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这个“舍”就是付出,是投资。所有的失去并非一蹴而就,所有的得到并非理所当然。如果教师只把注意力关注在后者,却忽略了对前者的经营,就会透支了感情里的资金。一旦透支,师生之间的感情就会走到尽头。正像王菲在《匆匆那年》里唱的:“我们要相互亏欠,我们要藕断丝连”。相互亏欠,藕断丝连,都是在彼此的情感账簿里不断地存取款,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
情感这本账簿,最能彰显出为人处世的胸怀。付出本身是对心灵的一种回馈和平衡,这种平衡不是局限于眼前,不是多与少,长与短,简单与复杂的平衡,而是一种广义的,辽阔与深远的平衡。所以情感这笔帐簿,不能太斤斤计较,又不能稀里糊涂,需要教师领悟到真谛,需要在不断成长不断磨练中去掌握动态的平衡,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对待,用心去品味的幸福账簿。
参考文献
1.简·尼尔森.正面管教.玉冰译.京华出版社,2009
2.邱丽 .坏情绪传导的“踢猫效应”.唯实(现代管理),2016(04)
3.陈阳.活出完整的生命.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9
4.理查德·H·塞勒.赢者的诅咒.陈宇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