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小学科学教学理论创新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影响研究

作者

彭梅林

四川省中江县清凉中心学校 四川 中江 618100

关键字:科学教学理论;科学素养;小学教育;探究式学习;跨学科融合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科学兴趣萌发与科学思维奠基的关键期,传统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养成倾向,难以契合新时代科学素养培育目标,在 “双减” 政策实施背景下,科学教学理论的持续创新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突破口,本文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分析科学教学模式变革对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积极影响,为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提供思路借鉴。

一、科学教学理论的创新背景与发展趋势

1.1 新课标对科学教育的新要求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全面落地,为小学科学教育赋予了更深远的育人使命,新课标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明确提出要着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品质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推动学习范式从 “知识习得” 向 “思辨与实践能力养成” 转型,在教学理念层面,新课标确立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的原则,倡导教学内容从生活场景延伸至科学本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问题发现、假设提出、实验操作与结论阐释的完整探究流程,这一系列变革要求教师深化教学理论认知,重构教学内容与实施路径,构建契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科学课程体系。

1.2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瓶颈问题

尽管新课标已为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指明方向,但实践推进中仍存在多重制约因素,其一,部分学校与教师对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表现为课时安排压缩、教学资源投入有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其二,教学设计中传统 “讲授式” 模式仍占主导,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探究与实践环节缺乏系统性设计;其三,部分教师的科学素养与教学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因缺乏扎实的教学理论支撑与课程整合意识,导致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与学习兴趣偏低。

1.3 科学教学理论创新的核心内涵

面对教育改革新形势,小学科学教学理论需实现与时俱进的突破,完成从 “知识传授本位” 到 “素养培养本位” 的根本转向,这种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理念层面,确立 “以生为本” 的教学观,聚焦学生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二是方法层面,推广探究式学习、项目化实践、跨学科融合等多元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与开放性;三是评价层面,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表现与能力发展轨迹。

二、 教学理论创新实践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路径

2.1 探究式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中的作用

探究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 “问题提出 — 假设推理 —实验验证 — 结果分析” 的完整流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这一教学模式高度契合小学生好动善思的认知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索欲,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系统的观察记录、质疑提问和成果表达,逐步培养科学观察、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探究式教学打破传统 “教、学、做” 分离的模式,实现三者深度融合,为学生科学思维的培育提供优质环境。

2.2 项目化学习对学生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促进

项目化学习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围绕特定主题开展持续性探究活动,倡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该模式突破传统学科界限,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实践操作,以 “建造节能小屋” 项目为例,学生需整合物理、环境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完成材料筛选、模型搭建与能耗测算等任务,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实验技能与创新思维。

2.3 教学评价机制优化对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增强

科学素养的培育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支撑,传统以知识记忆为核心的终结性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通过构建多元化、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机制,教师能够全方位关注学生在探究、合作、表达等方面的成长,合理的评价机制不仅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三、多元教学模式构建与科学素养提升策略

3.1 跨学科融合课程设计实践与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跨学科融合,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诸多单元具备天然的跨学科属性,以 “磁铁” 一课为例,教师可将科学知识与美术课程融合,设计 “制作磁力小画板” 项目,让学生在利用磁性原理创作绘画的过程中,既巩固科学知识,又提升审美与创造能力。

3.2 科学实验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创新实施路径

科学实验与课外实践是培育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对教材实验进行拓展延伸,如在 “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不同材质容器中空气压强差异,深化实验探究层次,在课外实践方面,通过开展 “自然观察日记”“家庭小实验挑战” 等活动,将科学探究延伸至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科学记录、总结与表达能力。

3.3 信息化手段辅助下的科学教学资源优化

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优化提供了新方向,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仿真实验软件和虚拟实验平台,将抽象的科学现象直观化呈现,例如,运用 AR/VR 技术模拟火山喷发、水循环等自然现象,既能提升课堂趣味性,又能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

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理论的创新发展,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注入强大动力,通过探究式教学、项目化学习、跨学科融合等多元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在知识建构、思维发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步,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了教学资源与形式,未来,小学科学教育应持续推动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构建开放、高效、个性化的教学体系,切实达成科学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甜甜 , 谭佳玉 . 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38(04):104-107.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2.04.019.

[2] 肖佳昊 .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11):164-166.

[3] 张超 . 小学科学教学中创客教育实施方法 [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4,(2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