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篮球教学的探究
叶小明
安远县第一中学 342100
一、运动能力维度:从技能习得到综合运用
篮球运动能力的提升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环节。传统教学侧重于单一技术动作的反复训练,如定点投篮、原地运球等,这种模式虽能快速提升基础技能,却忽视了运动能力的整体性与情境适应性。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教学强调" 学练赛评 " 一体化,将技术动作融入动态对抗场景,促进学生从技能习得向运动能力综合运用的转变。
在技术训练层面,教师开始注重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与实战需求的结合。例如,运球教学不再局限于手部动作的规范性,而是通过设置移动障碍、对抗干扰等情境,引导学生根据防守强度调整运球节奏与重心变化。这种训练方式不仅强化了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决策意识。投篮训练则突破定点模式,引入急停跳投、转身投篮等技术,结合不同防守距离与角度的模拟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感知与出手时机判断能力。
战术素养的培养是运动能力提升的关键突破口。现代篮球教学将个人技术训练与团队战术执行深度融合,通过 " 局部配合 - 整体战术 "的渐进式设计,引导学生理解篮球运动的时空规律。例如,在传切配合教学中,教师先通过无防守状态下的跑位训练,强化传球时机与切入路线的默契,再逐步增加防守压力,训练学生在对抗中保持战术执行力。这种训练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战术意识,更培养了他们在动态对抗中的应变能力。
体能训练的专项化改革为运动能力发展提供生理基础。针对篮球运动特点,教师设计包含爆发力、灵敏性、协调性在内的专项体能课程,如短距离冲刺变向、绳梯敏捷训练等。这些训练项目与篮球技术动作高度契合,既能提升运动表现,又能降低运动损伤风险。更重要的是,专项体能训练通过模拟比赛强度,帮助学生建立体能分配意识,为实际比赛中的持久发挥奠定基础。
二、健康行为维度:从身体锻炼到生活方式塑造
健康行为的培育是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深化延伸。高中阶段是学生健康习惯形成的关键期,篮球教学通过运动参与、健康认知与情绪管理的综合干预,引导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方式。
运动习惯的养成依赖于科学锻炼方法的传授。教师不再满足于让学生 " 动起来 ",而是注重锻炼计划的个性化设计。通过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与学生兴趣调查,教师为每个学生制定包含运动强度、频率、内容的个性化方案。例如,针对体能基础较弱的学生,设计 " 低强度 - 渐进式" 训练计划,从基础运球、慢跑热身开始,逐步增加运动负荷;对于体能优异者,则引入间歇训练、核心力量训练等高强度项目。这种差异化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宜挑战中获得成就感,从而维持长期运动动力。
健康知识的渗透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师将运动解剖学、营养学、损伤预防等知识融入技术教学,例如在讲解跳跃动作时,同步传授落地缓冲技巧与膝关节保护方法;在训练间隙,通过短视频、图文资料介绍运动后营养补充原则。这种 " 做中学 " 的知识传递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健康认知水平,更培养了他们自主管理健康的能力。部分学校还开发篮球主题的健康教育课程,系统讲解篮球运动对心肺功能、骨骼发育的促进作用,强化学生的健康信念。
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是健康行为维度的重要创新。篮球运动的对抗性与不确定性为学生提供了情绪管理的天然实验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压力情境,如落后比分下的战术调整、关键球处理等,引导学生通过深呼吸、积极自我暗示等方式保持冷静。比赛后的反思环节则成为情绪认知的重要契机,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比赛中的情绪波动及其对技术发挥的影响,帮助他们建立 " 情绪 - 行为 - 结果 " 的关联认知。这种训练模式使学生逐渐掌握情绪调节策略,为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挑战奠定心理基础。
三、体育品德维度:从规则遵守到价值认同
体育品德的培育是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精神升华。篮球运动蕴含的公平竞争、团队协作、尊重他人等价值元素,为高中生提供了生动的道德实践场景。
规则意识的建立始于对篮球规则的深度理解。教师改变传统 " 说教式" 规则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规则精神。例如,在讲解走步违例时,教师播放职业比赛中的争议判罚片段,组织学生讨论规则制定的初衷与判罚尺度的影响因素。这种探究式学习不仅帮助学生掌握规则条文,更培养了他们的规则敬畏意识与公平竞争观念。部分学校还开展" 小小裁判员 " 实践活动,让学生轮流担任比赛裁判,在规则执行中深化对体育道德的理解。
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贯穿篮球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双人配合到整体战术,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法强化学生的角色认知与责任意识。例如,在区域联防战术教学中,教师明确每个位置的防守职责与协作要求,通过模拟进攻演练检验团队配合效果。比赛后的团队反思环节则成为协作能力提升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战术执行中的沟通障碍与配合失误,共同制定改进方案。这种 " 实践 - 反思 - 改进 " 的循环训练模式,使学生逐渐理解个人与团队的辩证关系,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
尊重意识的塑造体现在篮球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通过文明执教、公平评判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对手、裁判与观众。例如,在比赛前后组织双方握手致意,培养礼仪习惯;对故意犯规、恶意挑衅等行为实施"零容忍"政策,强化道德约束。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篮球明星的榜样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体育精神的真谛。例如,讲述 NBA 球员在比赛中主动承认误判、帮助对手起身等故事,让学生明白真正的强者不仅追求胜利,更懂得尊重与包容。
四、核心素养培育的协同效应
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在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形成有机整体,产生"1+1+1>3" 的协同效应。运动能力的提升为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的实践提供了能力基础,例如,良好的体能储备使学生能够更持久地参与运动,精湛的技术水平增强了他们在团队中的角色认同;健康行为的养成则为运动能力发展与体育品德培育提供了持续动力,科学的锻炼方法与情绪调节能力帮助学生保持最佳竞技状态,积极的健康认知强化了他们的运动动机;体育品德的升华则进一步提升了运动表现与健康质量,公平竞争意识减少了运动损伤风险,团队协作精神优化了战术执行效果。
这种协同效应在高中篮球教学中得到充分验证。观察发现,那些在篮球教学中系统融入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校,学生不仅在体质健康测试中表现优异,更展现出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学习压力,在团队项目中发挥领导作用,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更高的同理心与责任感。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正是核心素养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甘胜 . 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篮球教学的探究 [J]. 中学课程辅导 ,025,(07):24-26.
[2] 王永逸 . 体育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篮球专项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 教育参考 ,2019,(05):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