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

作者

卢隆军

广东省南雄市第一中学 512400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夯实文言基础,构建语言体系

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在于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传承文化的前提。高中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文言词汇积累,但面对复杂的文言句式和古今异义现象,仍需系统梳理与深化。

在统编版教材中,《烛之武退秦师》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一句,“东道主”今义为“请客的主人”,古义则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春秋时期秦郑地理位置分析:秦国位于郑国西侧,郑国作为“东道主”实为秦国东行途中的接待方。通过地图辅助与历史背景补充,学生不仅能理解词义演变,更能体会古人用词的精准性与语境依赖性。这种追本溯源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建立“词义—语境—文化”的关联思维,避免机械记忆。

虚词教学亦是难点。以《鸿门宴》中“而”的用法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梳理教材中“而”的典型例句:表承接的“项王按剑而跽”,表转折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修饰的“吾尝终日而思矣”。通过分类归纳,学生能直观感知虚词在句法结构中的灵活性与语义指向的多样性,进而提升文言阅读能力。此外,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整理实词活用现象,如《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的“舞”为使动用法,通过对比现代汉语表达,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文言词汇的动态演变规律。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问题驱动探究,培养思辨能力

文言文教学不应止步于语言解析,更需通过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核心素养强调“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这要求教师以文本为载体,构建探究式学习场景。

在《六国论》教学中,教师可抛出核心问题:“苏洵论证六国破灭原因时,为何将‘赂秦’作为主因,而非‘兵不利’或‘战不善’?”学生需结合文本细节分析:苏洵通过“秦以攻取之外……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等数据对比,揭示“赂秦”对六国实力的实质性削弱;而“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进一步论证“赂秦”的连锁反应。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梳理论证逻辑,评估论据有效性,最终理解苏洵“为六国图存之道”的深层意图——借古讽今,警示北宋统治者勿重蹈覆辙。通过此类问题,学生不仅能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技巧,更能培养历史批判思维。

对于叙事类文本,如《项脊轩志》,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枇杷树”的象征意义。学生需结合文本语境分析:归有光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收束全文,表面写物,实则寄情——枇杷树从幼苗到“亭亭如盖”,见证了妻子离世后的时光流逝,也暗含作者对往昔的深切怀念。这种“以物观情”的叙事手法,要求学生跳出字面理解,从意象、时空、情感三重维度解读文本,进而提升文学鉴赏的深度与广度。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诵读涵养语感,改写激活创意

文言文之美,在于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核心素养强调“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这要求教师通过诵读与改写,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意象美与结构美。

诵读是涵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以《滕王阁序》为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步骤诵读:第一遍,正音断句,把握“鹜”“长”等字的读音与句读;第二遍,想象画面,体会“落霞”的绚烂、“孤鹜”的孤寂、“秋水”的澄澈、“长天”的辽阔;第三遍,调整语速,重读“齐飞”“一色”,突出动静结合、色彩对比的视觉效果。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直观感受王勃对仗工整、用词精妙的艺术匠心,进而理解“骈文”以形式美承载思想美的特质。

改写则是创意表达的实践。教师可要求学生将《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改写为现代散文。学生需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丰富语言:如将“冯虚御风”转化为“我仿佛驾驭着虚无的风,在浩渺的江面上飘荡,不知终点在何方”,将“羽化而登仙”具象化为“我轻飘飘地脱离尘世,如仙人般踏入云雾缭绕的仙境”。这一过程不仅考验学生对文言词汇的理解,更要求其调动生活经验,将抽象意境转化为具象表达,从而提升语言创造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挖掘文本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其教学需超越语言层面,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认同。核心素养强调“通过文化传承与理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要求教师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密码,构建古今对话的桥梁。

在《论语》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仁”的内涵。学生需结合“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等语录,分析“仁”的多维性:它既是个人修养的准则(克制私欲、回归礼制),也是社会交往的原则(推己及人、尊重他人),更是政治理想的体现(以德治国、关爱百姓)。通过对比儒家“仁”与西方“博爱”的异同,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包容性,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对于历史叙事文本,如《鸿门宴》,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座次安排的文化意义。文本记载:“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学生需结合古代礼仪制度理解:东向为尊,项羽自居主位以显权威;南向次之,范增作为谋士获此待遇;北向为客位,刘邦虽为盟友却因实力悬殊被置于下位;西向为侍从位,张良以谋士身份陪侍,体现其低调与忠诚。这种座次安排不仅是空间布局,更是权力关系的隐喻。通过此类分析,学生能理解古代礼仪背后的等级观念与政治智慧,进而认识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隐性影响。

参考文献

[1] 赵靖 .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及策略研究 [J].汉字文化 ,2021,(24):100-101.

[2] 刘婷 .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D]. 广州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