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
刘瑶
元阳县民族小学
前言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哲学、文化知识、历史故事和人类文明起源,这表明将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下去非常重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不同的传统文化,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提高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还在教师引导下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推动学生增强文化底蕴,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就像一朵花一样绽放在语文课堂上,为了让这朵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师应将语文教学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从而在讲解语文知识的同时,注重结合课程内容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由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上的“论语”内容讲解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人际关系、为人处世的道理,如:讲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时,教师告诉学生在这句话表达人际关系中要做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以及注重朋友远方到来,使学生既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又积累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和道德准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非常有利,以此说明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学生学习、传承、积累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
(一)结合汉字文化背景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传授语文知识,还应对弘扬传统文化提高重视程度,由此在课堂上教师十分注重结合汉字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弘扬,从而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这样能够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人文知识和传统文化。
例如:讲解“雨”字时,教师在详细讲解中告诉学生雨字演变过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在演变的过程中雨字的写法和笔画更加完整、简化,且字体结构更加规范、清晰,此外,教师还指出雨的甲骨文是象形字,体现的是雨从天而降的滴落现象,结合象形字的内涵和字体结构特征进一步演变,就出现了金文、小篆等阶段性的文字,以此学生在听讲中加深对文字演变的理解和认知,同时掌握汉字的演变背景和蕴含的文化知识,使得学生的文化水平、认知水平有所提高,以及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能力,这说明教师要想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应重视结合汉字文化背景、演变过程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这样能够在耳濡目染中推动学生高效学习文化知识。
(二)结合故事内容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不是单一,因此,教师在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时,应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从而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渗透传统文化,如:讲解“守株待兔”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运用生动的语音讲述故事内容,还结合故事内容告诉学生守株待兔蕴含的传统文化是告诫我们不能死守狭隘的经验去墨守成规,应懂得灵活变通,同时要做到主动努力,不要对任何事情抱有侥幸心理和幻想,使学生在听故事时,既了解了故事寓意,又对故事蕴含的传统文化加深理解,如此一来,学生能够轻松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举手说出蕴含传统文化的故事内容,进而调动学生积极举手表述“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故事,学生在表述中说出故事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对文化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化水平。
(三)解读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中不仅蕴含人生哲理,还蕴藏着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在讲解传统文化时,应重视解读古诗词的内涵,这样能够在解读中渗透诗词字里行间蕴含的传统文化,这不仅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还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蕴含丰富的文化知识,进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此调动学生积极传承、学习、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例如:讲解“明月几时有”时,教师从诗词语句进行解读,在解读时告诉学生诗词创作于中秋之夜,中秋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也是各家团聚的日子,因此赏月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习俗,同时诗句中蕴含了中秋节的文化知识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时间的深刻思考,这体现出诗人对生命意义的不断探索和宇宙奥秘的认知,这样一来,学生在听讲中深刻理解诗词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这对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起到推动作用。
总结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找准弘扬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从而以汉字、故事、古诗词作为切入点去弘扬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以此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去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解读传统文化蕴含的高尚品质、正确思想和文化内涵,去向学生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利用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说明教师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熙.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C]// 第二届教育创新发展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5:1-5.
[2] 徐小艳 .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 [J]. 中外交流 ,2018(48):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