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班主任德育策略
孟令胜 鲁里寿
霍邱县宋店镇俞林小学 237482
引言
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关键期。小学班主任肩负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责任。但实际工作中,部分班主任德育方法单一、脱离学生生活、家校协作不够,导致德育效果不好。基于立德树人要求,小学班主任需创新德育策略,把德育贯穿班级管理和教学活动各环节。下面结合案例,从三方面探讨德育策略。
一、构建生活化德育课堂,在情境中渗透品德教育
道德来自生活,德育应回归生活。构建生活化德育课堂,就是把德育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结合,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感受、体验、思考,形成正确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生活化德育课堂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德育内容,避免空洞说教。通过生活实例和情境模拟,学生能体会道德规范意义价值,内化为行为准则。
针对学生浪费粮食问题,班主任开展“今天我当小农夫”活动。先带学生看粮食种植纪录片,了解粮食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在班级设“种植角”,让学生种小麦、玉米,体验种植辛苦。学生每天浇水、施肥、观察生长,记种植日记。农作物成熟后,学生收获粮食并制作简单食品。通过活动,学生体会粮食来之不易,很多人改变浪费习惯,吃饭光盘,还提醒同学珍惜粮食。
针对学生间常发生小摩擦、不懂互相尊重问题,班主任设计“班级小管家”情境活动。让学生轮流当“班级小管家”,管理收发作业、维持纪律、处理同学矛盾等事务。有学生当“小管家”时,遇到两同学因橡皮争执,他耐心倾听、分析原因,引导两人互相道歉解决矛盾。通过活动,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体会尊重、理解、包容重要性,班级矛盾减少。
二、实施个性化德育引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个体,品德发展有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德育引导,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性格、家庭、兴趣及品德现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针对性德育方案。这能满足不同学生德育需求,让德育更精准有效。关注个体差异,班主任能发现学生优缺点,采取措施帮学生发展良好品德,避免“一刀切”。
班级学生小明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独来独往,学习缺自信、作业不认真。班主任观察和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小明父母忙,陪伴少,他缺安全感和自信。班主任制定方案:课堂常提简单问题,答对及时表扬鼓励,帮他树立自信;课后主动交流,发现他喜欢画画,鼓励参加班级绘画活动并展示作品,让他感受价值;与家长沟通,建议多陪伴。一段时间后,小明变开朗,课堂主动举手,作业认真,与同学交
往增多。
学生小红聪明活泼但自私,不愿分享,常因小事与同学争执。了解到她是独生子女,父母溺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性格。班主任采取措施:组织“分享日”活动,开始小红不愿分享,班主任耐心引导,她第一次分享故事书后及时表扬,让她感受分享快乐;课堂安排她参加小组合作学习,让她学会合作、分享、帮助同学;与家长沟通,建议改变教育方式,别太溺爱,让她学会担责。一段时间后,小红不再自私,主动分享,与同学关系融洽。
三、构建家校协同德育体系,形成德育合力
德育是系统工程,需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构建家校协同德育体系,班主任要加强与家长沟通合作。家庭是孩子成长第一环境,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长言行和教育方式对孩子品德形成影响大。
为加强家校协同德育,班主任开展“家长德育课堂”活动,邀请家长到学校分享德育经验。如邀请一位在培养孩子责任感方面做得好的家长,分享让孩子承担家务、培养责任感的做法,很多家长受启发,表示要让孩子在家多担责。班主任还组织家长和学生参加“亲子志愿者”活动,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参加环保活动。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一起为老人表演、打扫,清理社区垃圾。通过亲子共同参与,家长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学会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等品德,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变懂事,懂得关心家人和他人。
针对部分家长德育有困惑,班主任定期开家长会探讨德育问题。如一次家长会上,很多家长为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烦恼,班主任组织讨论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用手机,家长分享经验,找到有效方法,意识到教育不足。会后,班主任建家长微信群,方便沟通分享。通过家校协同,很多孩子合理使用手机,不再沉迷游戏,学会利用手机学习和获取有益信息。
结语
小学班主任需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进行德育教育时,结合当前学科、学段教学中存在的真实德育元素进行设计,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让每一位学生受到德育教育的影响,进而提升他们的德育品质。在此基础上,小学班主任也应当不断的探索新的德育教育策略,以此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董金玉. 家校联动下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的路径[J]. 家长,2025,(13): 98-100.
[2] 张柳沂 .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高效实施策略 [J]. 新教育 , 2025, (11):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