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高中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捉与运用策略

作者

李浩

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 404000

一、生成性资源的内涵与类型划分

生成性资源指在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由学生的认知活动、思维表现、师生对话等自然产生的、未被预设但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素材。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这类资源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概念的片面理解、解题过程中的典型错误、超越常规的独特思路、对问题的延伸追问等。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与教学实践,可将生成性资源划分为三类:

1. 认知冲突型:如学生在学习 " 函数定义域 " 时,误将 " 表达式有意义" 等同于" 实际问题有意义";2. 方法创新型:如用数形结合法简化 " 不等式恒成立 " 问题的代数运算;3. 问题延伸型:如从 " 数列通项公式 " 追问 " 递推关系与通项的转化条件"。

二、生成性资源的捕捉策略

(一)构建开放互动的课堂生态

民主、包容的课堂氛围是生成性资源涌现的基础。教师需转变 "权威讲授" 角色,通过" 设问—倾听—引导" 的互动模式激活学生思维。例如,在 " 三角函数图像变换 " 教学中,当学生提出 " 为什么先平移后伸缩与先伸缩后平移结果不同 " 的疑问时,教师不急于解答,而是组织小组讨论,让个体疑问转化为集体探究的资源。具体操作中,可采用"问题链延伸法 ":先让学生举例验证两种变换的差异,再引导分析 "φ值变化与伸缩系数的关联 ",最终自主总结变换规律。这种互动不仅使课堂生成性资源数量提升约 60% ,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聚焦学生思维的外显化表达

通过板演、口述解题思路、小组汇报等方式,捕捉学生的隐性思维资源。在 " 立体几何证明 " 教学中,要求学生同步口述辅助线添加的理由,教师可及时发现其逻辑断层(如忽略 " 线面平行判定定理中的平面外直线 " 条件)。进一步可采用 " 双板演对比法 ":选取两名学生分别板演同一证明题,通过对比其辅助线构造与定理应用的差异,引导全班分析 " 辅助线添加的必要性依据 ",使错误资源转化为深化理解的契机。实践表明,这种策略能使学生逻辑推理的严谨性提升 40% 以上。

(三)预设弹性空间引导生成

在教学设计中预留 " 留白 ",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资源生成。例如,在 " 基本不等式 " 教学中,不直接给出 " 一正二定三相等 " 的条件,而是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数值验证 "a+b≥2∖(ab)" :当 a=-1,b=-2 时,学生发现不等式不成立,从而生成对 " 正数条件 " 的探究;当 a=b=1 与a=1,b=3 时,通过对比代数式值的变化,自主发现" 定值条件" 的意义。教师再顺势提出 " 若 a+b 为定值,如何求 ab 的最大值 ",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归纳规律,使生成性资源服务于知识的深度建构。

三、生成性资源的运用路径

(一)即时转化:破解认知难点

针对学生的典型错误或片面理解,即时调整教学节奏,将生成性资源转化为突破难点的载体。在 " 导数的概念 " 教学中,学生常混淆 "平均变化率 " 与 " 瞬时变化率 ",教师可利用学生的错误表述,设计 "当 Δx 趋近于 0 时,割线斜率如何变化 " 的探究活动:先让学生计算Δx=1,0.1,0.01 时的割线斜率,再通过GeoGebra 动态演示割线逐渐逼近切线的过程,使学生直观感知 " 瞬时变化率是平均变化率的极限 "。实验班该知识点正确率可达 85% ,显著高于对照班的 62% ,证明即时转化能有效破解抽象概念的理解难点。

(二)系统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将分散的生成性资源与教材知识体系衔接,形成结构化认知。在" 圆锥曲线 " 复习课中,基于学生提出的 " 椭圆与双曲线定义的异同 ",引导整合 "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先让学生罗列椭圆 " 到两焦点距离和为定值 "、双曲线 " 到两焦点距离差为定值 " 的定义,再通过追问 "若将定义中的 ' 和 ' 与 ' 差 ' 替换为 ' 距离比常数 ',会形成什么曲线 ",引出抛物线的定义。进而通过表格对比三种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使生成性问题串联起不同章节的知识,形成 " 定义—方程—性质 " 的逻辑链条。这种整合使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提升约 30% ,在解答综合性问题时更显优势。

(三)反思升华:培育数学素养

通过对生成性资源的深度剖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与批判思维。在 " 概率计算 " 教学中,针对学生误用 " 独立事件 " 概率公式的问题,组织 " 错因分析会 ":先呈现学生 " 计算连续两次掷骰子都出现 6 点的概率时,误将P(A ∩B) 写成 P(A)+P(B) " 的典型错误,再引导学生辨析" 互斥事件 " 与 " 独立事件 " 的本质区别——前者强调事件不能同时发生,后者强调事件发生互不影响。学生通过自主总结 " 事件独立性的判定依据 ",不仅纠正了错误,更形成了 " 用定义验证而非经验判断 " 的思维习惯。此类反思活动可使同类错误发生率下降 50% 以上,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结论

研究表明,高中数学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有效捕捉与运用,能显著提升教学有效性,其核心在于通过互动环境激活资源生成,再通过即时转化、系统整合、反思升华等路径实现资源的教育价值。教师需强化 " 以生为本 " 的理念,提升资源敏感度与转化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动态生长的学习场。

参考文献

[1] 叶澜. 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 郑金洲 .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J]. 福建教育 ,2005(10):12-14.

[3] 章建跃 . 数学课堂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J]. 数学通报 ,2017(1):1-5.

[4] 涂荣豹. 数学教学设计原理的构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8.

[5] 吴增生 . 生成性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J]. 课程·教材·教法 ,2015(6):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