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作者

马琳

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河北沧州 061800

引言:在全球化浪潮奔涌、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当下,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愈发呈现出复杂化与白热化态势。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传承不息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始终肩负着凝聚思想共识、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使命。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深入探究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关联及协同路径,对于筑牢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 理论溯源:双轨并行的历史演进与现实需求

1.1 历史逻辑的同源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便将思想建设置于核心地位。延安时期《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明确提出"思想入党"标准,改革开放后《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首次系统阐述精神文明建设框架,2006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雏形。这一演进轨迹表明,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承担着价值引领功能,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其理论结晶与实践指南。

1.2 现实挑战的紧迫性

全球化进程中,西方价值观通过文化产品、社交媒体等渠道渗透,导致部分青年出现价值认知模糊。某高校调查显示, 32.6% 受访者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关系存在认知偏差, 15.8% 对"民主"概念理解存在西方化倾向。这种现实困境凸显出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价值体系的紧迫性。

1.3 政策体系的完善化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等 20 余项政策文件构成完整制度链。2025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协同机制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2 内在机理:双轮驱动的协同效应分析

2.1 价值引领的双向强化

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理论阐释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理深度。如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发的"价值观图谱"教学系统,将24 字核心价值观拆解为132 个具体行为指标,通过 VR 技术模拟历史场景,使抽象价值具象化。这种创新使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提升 41.3% 。

2.2 实践载体的有机融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构建的"思政实践学分银行"制度具有示范意义。该校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纳入必修学分体系,要求本科生完成 200 小时社会实践方可毕业。数据显示,参与该项目的学生中, 87.6% 表示对"敬业""友善"等价值观有了切身体会,较传统教学模式提升29 个百分点。

2.3 主体建设的同频共振

浙江大学推行的"双导师制"创新了育人模式。该校为每个本科生配备专业导师和思政导师,前者负责学术指导,后者侧重价值观引领。跟踪调查显示,该模式使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 18% ,而价值观冲突引发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下降 26% 。

3 实践困境:协同机制的运行障碍

3.1 话语体系的转换阻滞

部分高校仍存在"以文件解读文件"现象。某省教育厅抽查显示, 63% 的思政课教师未系统学习过传播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停留在政策宣讲层面,难以引发情感共鸣。

3.2 实践路径的碎片化

在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协同实践路径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较为普遍。某市文明办的调研数据极具代表性, 43% 的社区开展的价值观教育活动形式简单,仅局限于张贴标语、发放传单等传统方式。这些活动缺乏精心策划与系统设计,没有形成持续的教育链条,难以让公众深入理解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导致公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层记忆,无法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

3.3 技术赋能的失衡风险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算法推荐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茧房”效应,这对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协同构成了新的挑战。某商业平台的数据显示,用户接触到的价值观相关内容中, 68% 与自身原有认知同质化。这意味着技术的不当使用可能会加剧价值观的分化,使不同群体之间的思想隔阂进一步加深。如何正确运用技术手段,避免技术异化,成为当前协同机制运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 创新路径:"四位一体"协同机制构建

4.1 制度保障体系:构建长效运行机制

政策协同机制: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如上海市成立的"大思政课"建设协调小组,整合宣传、教育、文旅等12 个部门资源,形成政策合力。

评价激励机制:将价值观教育成效纳入单位考核指标。江苏省实施的"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将学生价值观践行情况与学校经费拨款挂钩,激发基层创新活力。

纠偏机制:建立价值观风险预警系统。清华大学研发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可实时捕捉价值观偏离言论,为精准干预提供数据支持。

4.2 文化浸润体系:打造立体传播矩阵

课堂主阵地:推行"问题链"教学法。中国人民大学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设置"自由与规则的边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 20 个核心议题,通过辩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深化认知。

校园微环境:建设价值观主题文化空间。武汉大学打造的"核心价值观体验馆",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历史场景,使参观者产生沉浸式体验。

社会大课堂:实施"行走的思政课"计划。复旦大学组织的"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口述史采集等方式,使青年在身体力行中感悟价值观真谛。

4.3 实践养成体系:构建知行转化通道

志愿服务平台:推广"时间银行"制度。深圳市建立的志愿服务积分系统,将参与社区治理、扶贫济困等行为量化积分,可兑换公共服务资源,形成正向激励循环。

职业伦理教育:开发行业价值观案例库。中国医师协会编制的《医学伦理案例集》,收录300 个真实案例,为医学生提供价值观决策训练素材。

家庭参与机制:创建"家校社"联动平台。杭州市推出的"家庭价值观教育护照",记录亲子共同参与价值观实践活动的轨迹,形成教育合力。

4.4 技术赋能体系:创新教育传播范式

智能教学系统:开发 AI 辅助教学工具。科大讯飞研发的"思政课智能助教",可自动生成个性化教学方案,实时解答学生疑问,使课堂互动率提升 35% 。

元宇宙应用:建设虚拟实践场景。北京师范大学打造的"元宇宙思政实验室",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还原历史事件,使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中完成价值观决策训练。

大数据分析:建立价值观认知图谱。华东师范大学开发的"学生价值观发展评估系统",可追踪个体价值观形成轨迹,为精准教育提供依据。

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协同共进,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系统工程。从延安窑洞的灯火到雄安新区的塔吊,从西南联大的校歌到量子计算机的轰鸣,价值引领始终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精神密码。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更需要以系统思维推进教育创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青年一代的"精神基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持久深层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田利杰.(20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7(2):89-96.

[2]李金娜,何临春.(2016).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J].职大学报,(1):45-48.

[3]张冬宇.(2016).“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2(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