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融合背景下工程技术创新模式探索
孟俊宇
烟台东方电子电气有限公司 山东烟台 264000
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电力工程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一背景下,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力工程的革新提供了强大动力。信息化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电力生产、传输和分配方式,还极大地提升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运营效率。本文旨在系统分析信息化技术对电力工程的多方面影响,探讨其在提升电力系统可靠性、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的作用机制,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为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信息化技术对电力工程的影响
信息化技术对电力工程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中最显著的体现在生产效率的提升方面。通过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调度,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例如,先进的 SCADA 系统可以实现对电网的实时监控和快速响应,减少人为操作失误,优化资源配置,同时,数字化设计工具和仿真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电力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周期,降低了工程成本。在安全性方面,信息化技术为电力系统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智能故障检测和隔离系统可以在毫秒级时间内识别并隔离故障,防止事故扩大,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则有效防范了针对电力系统的网络攻击,保障了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此外,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进行的操作培训和事故演练,显著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信息化技术还深刻改变了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传统的层级式管理正在向扁平化、网络化的管理模式转变,移动办公、云端协作等新型工作方式的普及,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决策速度,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取代了经验主义,使得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信息化技术还促进了电力企业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催生了能源互联网、综合能源服务等新型商业模式。
2、电力工程技术创新分析
2.1、智能电网技术
智能电网的技术架构主要包括四个关键组成部分:传感与测量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以及控制与保护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是智能电网的基础,通过智能电表、相量测量单元(PMU)等设备实时采集电网运行数据;通信网络技术为数据传输提供通道,包括光纤通信、电力线载波通信、无线通信等多种方式;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利用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算法对海量电网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控制与保护技术则根据分析结果实现对电网的智能调控,包括广域测量系统(WAMS)、分布式控制系统等。在分布式能源管理方面,智能电网通过先进的预测和控制技术,有效解决了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提高了电网对分布式能源的接纳能力。在需求响应方面,智能电网实现了电力供需双方的实时互动,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用户调整用电行为,优化负荷曲线。在电网自动化方面,智能电网的自愈功能可以快速检测和隔离故障,减少停电时间和范围。
2.2、可再生能源集成技术
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对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和控制都带来了深远影响。在系统规划方面,需要重新考虑电源结构、电网架构和备用容量等问题。传统的"源随荷动"模式逐渐向"源荷互动"转变,电网规划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在系统运行方面,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增加了调频、调峰的难度,需要更灵活的调度策略和更快速的响应能力。在电能质量方面,可再生能源并网可能引发电压波动、谐波污染等问题。特别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广泛接入,使得配电网从无源网络变为有源网络,传统的保护和控制策略可能失效。目前主要的储能技术包括电池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不同储能技术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智能电网技术则通过先进的传感、通信和控制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效管理和优化运行[1]。
2.3、储能技术
在可再生能源并网方面,储能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通过储能系统的调节,可以平滑可再生能源的输出功率,减少对电网的冲击,同时,储能系统还可以储存多余的可再生能源,在发电不足时释放,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在电网调频方面,储能系统凭借其快速响应特性,可以有效地参与一次调频和二次调频,提高电网的频率稳定性,与传统的调频方式相比,储能调频具有响应速度快、调节精度高等优势。在负荷管理方面,储能系统可以通过削峰填谷来平衡电力系统的负荷,降低电网的峰值负荷,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此外,储能系统还可以参与需求响应,根据电价信号或电网调度指令调整充放电策略,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在微电网中,储能系统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设备,储能系统可以维持微电网的电压和频率稳定,实现微电网的并网和孤岛运行模式的无缝切换,在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储能系统可以平衡分布式电源的输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2.4、电力电子技术
在发电领域,电力电子技术主要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并网接口和传统发电厂的励磁控制。对于风力发电系统,双馈感应发电机(DFIG)和全功率变流器系统都需要先进的电力电子变流器来实现变速运行和电网同步。光伏发电系统则通过 DC/DC升压变换器和并网逆变器将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符合电网要求的交流电;高压直流输电(HVDC)是电力电子技术在输电领域最典型的应用,基于晶闸管的线路换相换流器(LCC)和基于IGBT 的电压源换流器(VSC)构成了现代HVDC 系统的两大技术路线[2]。
2.5、数字化与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智能电网建设、电力设备状态监测和能源管理三个方面。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物联网技术通过部署大量智能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现了对电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精确控制。这些设备可以采集电压、电流、功率等关键参数,并通过通信网络将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为电网调度和故障处理提供数据支持;在电力设备状态监测方面,物联网技术使得对变压器、断路器、电缆等重要设备的在线监测成为可能。通过在设备上安装温度、振动、局部放电等传感器,可以实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潜在故障,实现预测性维护,这不仅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还大幅降低了维护成本。在能源管理领域,物联网技术促进了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和智能用电的实现,通过智能电表和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用户可以实时了解用电情况,参与需求响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
结束语
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电力工程的面貌,为电力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支撑。通过智能电网、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效率和可持续性得到了显著提升。未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工程将朝着更加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方向迈进。面对这一趋势,电力企业应主动拥抱变革,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以信息化技术为引擎,推动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安全、高效、清洁的能源保障。
参考文献:
[1]丁鼎,卢华堂. 电力工程建设中的信息化与绿色节能施工管理技术的应用分析[J].电工技术,2024,(S2):680-682.
[2] 钱 东 . 信 息 化 与 智 能 化 技 术 在 工 程 项 目 中 的 应 用 [J]. 电 子 技术,2024,53(11):274-275.
[3]陈竹永,朱明江,叶咏青. 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工程监理流程优化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2024,53(09):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