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美育文化赋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引领创新机制研究与应用
杨西南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时代需求与现实挑战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环境,其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对传统灌输式、说教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接受度降低(陈万柏、张耀灿,2015)。如何有效引导其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担当复兴大任,成为高校思政工作亟待破解的核心命题。
红色美育文化,是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形成的崇高精神、英雄事迹、优良传统为核心,通过艺术审美形式(如音乐、美术、戏剧、影视、文学、舞蹈、设计、景观等)进行表达、传播和教育的文化形态(冯友兰,1940)。它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教育性,是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目标的宝贵资源。将红色美育深度融入大学生思想引领,通过美的感染实现价值的认同与升华,是提升思政工作亲和力、针对性的创新路径。
二、红色美育文化赋能思想引领的价值逻辑与内在机理
(-) )价值逻辑
契合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红色美育蕴含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天然载体。
破解传统思政教育痛点:其艺术化、形象化、情感化的表达方式,能有效克服理论灌输的抽象枯燥,增强思想引领的吸引力与渗透力(席勒,1795)。
回应青年学生审美需求:符合新时代大学生追求个性表达、注重感官体验、热衷参与创造的特点,为思想引领提供了“青春化”的接口。
活化红色基因传承:通过艺术再创作与现代表达,使红色历史和精神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实现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内在机理
红色美育赋能思想引领的核心在于构建多重互动机制:
情感共鸣机制:艺术形式(如感人肺腑的红色歌曲、震撼人心的革命题材美术作品)能直击心灵,引发学生对红色历史与精神的情感共振,为价值认同奠定情感基础。
价值具象化机制:将抽象的价值观、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故事场景(如《觉醒年代》的影视呈现),使思想引领内容可知、可感、可亲。
隐性渗透机制:美育通过审美体验、艺术熏陶实现价值观的“润物细无声”式渗透,避免生硬说教,更易被学生内化于心(杜威,1934)。
主体参与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红色主题艺术创作、展演(如编排红色话剧、设计红色文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和创造,深化理解与认同。
代际对话机制:运用符合当代青年审美的艺术语言和技术手段(如国潮、VR/AR、数字艺术)讲述红色故事,搭建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
三、红色美育文化赋能思想引领的创新机制构建基于上述价值逻辑与内在机理,构建“四维驱动”的创新机制体系:
(-) )价值认同深化机制:筑牢思想根基
理论阐释与审美解读融合:在思政课程、人文艺术课程中,深入挖掘红色艺术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引导学生理解“美”背后的“真”与“善”。
榜样力量艺术化呈现:通过创作展演反映时代楷模、优秀党员、杰出校友先进事迹的文艺作品,使榜样形象更立体、更具感染力。
仪式感营造强化归属:在重要纪念日、入党入团等节点,运用红色音乐、主题雕塑、环境艺术等营造庄重神圣的仪式氛围,增强集体认同感和使命感。
(二)内容活化创新机制:焕发时代光彩
主题聚焦与青春叙事:从宏大叙事转向聚焦个体命运、青春抉择、平凡英雄的红色故事,用青年视角和话语体系进行表达(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动漫)。
艺术形式跨界融合:探索红色主题与流行艺术(如说唱、街舞、动漫、国潮设计)、数字艺术(VR/AR/XR、沉浸式戏剧、交互装置)、环境艺术、公共艺术的创新结合。
IP 化开发与传播: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校园红色美育 IP(如主题形象、品牌活动、
文创产品),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载体平台拓展机制:拓宽育人场域
智慧化资源平台:建设集成高清影像、数字展馆、在线课程、红色曲库、经典剧本的数字化资源库,实现精准推送与便捷学习。
沉浸式体验空间:打造校园红色文化长廊、主题体验馆(如利用 VR 技术体验长征)、沉浸式剧场、红色艺术工坊等实体空间。
多元化活动矩阵:构建“课堂+社团 + 展演+赛事+网络”立体活动体系,如红色音乐会、美术双年展、微电影大赛、剧本杀创作、主题快闪等。
新媒体传播矩阵:深耕微信、微博、B 站、抖音等平台,制作发布高质量红色主题短视频、H5、直播、互动话题等,抢占网络育人阵地。
四、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
案例:“星火•艺韵”红色美育赋能工程(某高校实践)
应用机制:
价值认同:开设《红色经典艺术赏析》通识课,邀请老艺术家讲述创作背后的信仰故事。
内容活化:举办“红色基因•青春表达”设计大赛,学生创作国潮风革命英雄 IP形象及周边;改编经典红色歌剧片段为校园摇滚版。
载体创新:打造“VR 长征体验馆”;建设线上“红色艺术云展厅”;在官方抖音号推出“一分钟红色艺术史”系列短视频。
协同联动:与当地歌剧院合作排演学生版红色话剧《信仰》;成立由思政教师、艺术教师、学生骨干组成的“红色美育工作坊”。
应用效果:
相关课程、活动参与度显著提升,学生反馈“形式新颖有吸引力”、“对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学生原创红色主题艺术作品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多件作品在省级比赛中获奖。
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学生对红色历史的兴趣度、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明显增强。
项目成为学校思政工作品牌,经验被多家媒体报道推广。
五、结语:赋能未来,引领青春
红色美育文化是赋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提质增效的宝贵财富与创新引擎。本研究构建的“价值认同深化-内容活化创新-载体平台拓展-协同联动保障”四维驱动创新机制,旨在打通红色美育融入思想引领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思想性、艺术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通过持续深化机制应用,不断探索符合青年认知特点和审美需求的新形式、新载体、新语态,红色美育必将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更有效地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成长为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未来的研究与实践需更聚焦于长效化保障、精细化评估与智能化赋能,推动这一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并产生更广泛深远的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精简示例):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冯友兰.新事论(中国到自由之路)[M].1940.(论及美育与人生境界).
[3][德]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强调审美与人的自由、和谐发展).
[4][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论述经验、艺术与教育的关系).
[5]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2019.
[6]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