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校智慧教学评价体系与传统评价模式的对比及融合策略

作者

刘梦林

新乡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3

引言: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的强力推动下,教学评价体系的革新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传统教学评价模式在长期实践中虽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面对新时代教育需求,其局限性日益凸显。与之相对,智慧教学评价体系凭借技术赋能与数据驱动的显著优势,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传统评价模式的重要补充。深入探究智慧教学评价体系与传统模式的差异,挖掘二者融合的可行路径与策略,对于推动高校教学评价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理论基础

高校智慧教学评价体系与传统模式的融合,以多学科理论为支撑构建分析框架。教育评价理论是核心导向,第四代评价理论强调“价值多元”与“主体共建”,推动评价从教师单一主导转向“教师-学生-技术”协同共治,呼应智慧评价的民主化需求;CIPP 模型(情境-输入-过程-结果)的动态逻辑,则为智慧体系的过程性监测设计提供方法论,弥补传统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局限。教育技术理论揭示融合路径,混合式学习理论主张“线上-线下”场景融合,智慧评价通过嵌入教学全流程(如课前测评、课中反馈),实现技术对传统经验的数据化增强;学习分析理论则通过多模态数据(如互动频次、情感识别)量化高阶能力,破解传统纸笔测试的素养评价困境。系统协同理论指导实践整合,系统论强调评价需与教学目标、内容形成联动,智慧评价通过数据中台整合多源信息,构建“评价-教学-学习”闭环;协同论则要求“信息共享-角色互补”,如AI 采集数据、教师深度解读、学生参与标准制定,形成传统模式中缺失的共生生态。三者共同为融合研究提供学理根基与实践方向。

2.高校智慧教学评价体系与传统模式的对比分析

评价目标上,传统模式以“知识记忆”为核心,用期末考试等终结性指标衡量结果,侧重筛选排序;智慧评价体系以“能力发展”为导向,借助学习分析技术捕捉过程性数据,关注高阶素养动态成长,实现评价范式转变。

评价主体方面,传统模式教师是单一权威,标准主观且视角单一;智慧体系构建“教师 - 学生 - AI”协同机制,学生参与标准制定,AI 提供客观诊断,形成平等对话生态,破解传统局限。

评价方法上,传统模式依赖人工手段,数据采集碎片化、时效性低;智慧体系借助智能终端和大数据平台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如用眼动追踪分析注意力,数据颗粒度和更新频率远超传统。

评价内容维度,传统模式聚焦学科知识掌握,指标单一难量化素养;智慧体系整合多模态数据,构建立体化指标库,如通过在线学习时长推断投入度,弥补传统“盲区”。反馈机制差异突出,传统评价反馈周期长,以“对错判断”为主,缺乏改进建议;智慧体系通过可视化仪表盘实时推送个性化报告,标注薄弱点并提供资源,教师可动态调整教学,形成闭环,提升教学干预精准性。

3.高校智慧教学评价体系与传统模式的融合策略

高校智慧教学评价体系与传统模式的融合,需以“优势互补、技术赋能、人文共生”为原则,构建“目标-方法-主体-内容-反馈”五维协同机制。

目标层面,整合智慧评价的过程性监测与传统模式的结果性导向,形成“发展性评价与选拔性评价”双轨并行。智慧系统追踪课堂参与、项目实践等动态数据,量化高阶思维发展轨迹;传统考试则作为知识掌握的基准检验,既关注个体成长潜力,又满足社会人才选拔需求。

方法融合上,构建“智能技术+人工经验”混合模型。智慧工具(如学习分析平台)承担数据采集与初步分析,释放教师精力;教师依托经验深度解读算法结果,修正技术偏差。例如,AI 标记在线讨论高频词,教师分析其思维深度,避免“唯数据论”。

主体协同打破“教师主导”格局,建立“教师-学生-技术”共治机制。学生参与评价标准制定,增强认同感;教师借助技术获取多维度反馈,优化教学;AI 提供跨班级对比分析,辅助决策。三者角色互补,形成“技术支撑民主化评价、经验规范技术边界”的良性互动。

内容融合构建“知识-能力-素养”立体化指标体系。智慧评价量化协作能力、创新意识等素养指标,通过小组讨论贡献度等数据呈现;传统模式则通过开放性试题检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避免智慧评价忽视情境化表现。

结论

高校智慧教学评价体系与传统模式的融合,是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的深度对话,其核心在于构建“数据驱动与人文关怀共生、效率提升与价值引领并重”的新型评价生态。研究证实,智慧评价通过过程性监测、多模态数据分析等技术优势,有效弥补了传统模式在个性化反馈、素养量化等方面的不足;而传统模式中教师经验判断、情境化考核等人文要素,则为智慧评价的算法优化提供了方向校正。两者的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目标双轨化、方法混合化、主体协同化、内容立体化、反馈闭环化”的路径创新,实现评价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跃迁。未来,高校需进一步平衡技术应用的边界与教育规律的遵循,强化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完善数据伦理治理机制,方能推动评价改革真正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斯媛. 基于智慧教学模式的质量评价体系实践路径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5, (18): 91-93.

[2]任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评价规范化体系探究 [J]. 中国标准化, 2025, (14): 21

[3]韩守浩,宁玉龙,席涛. 智慧教学环境下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优化[C]// 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陕西省学生体育协会. 第四届陕西省体育科学论文(摘要)集——学校体育(墙报交流). 海军航空大学;, 2025:15.

[4]邢曦冉. “互联网+”背景下内蒙古高校体育智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延边大学, 202

[5]李方博. 高校术科体育教师智慧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 广州体育学院, 2024.

[6]李谦. 智慧教学模式下林业高校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022, (10): 193-195.

课题信息:教高〔2021〕489 号,2021 年河南省本科高校智慧教学专项研究项目,序号44智慧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