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以早期功能康复为核心的护理在脑梗死动脉介入取栓术病人中的效果评价

作者

徐春兰

德兴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334200

临床较常见急症之一为脑梗死,据统计[1],此病致残率 550% ,总体病死率约为 10% 左右,患者因脑血管受阻、引起脑部供血不足而患病。动脉介入取栓术为有效治疗方法,将支架用于血管内、或使用特殊器械取出血栓,可促进患者脑血流恢复、减轻脑组织缺氧缺血,达到稳定病情作用。然而,术后患者受多因素影响,早期易有一系列并发症出现,如:再灌注性脑水肿等,甚至引起脑出血,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威胁,故早期需给予对症护理。鉴于此,本文分析以早期功能康复为核心护理的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时段:2024 年1 月-2025 年 1 月,对象:我院纳入脑梗死患者共 62 例,核心组(31 例):男/女 λ=17 例/14 例,年龄 52-74 岁,均值 62.21±4.38) )岁;发病至入院 1-6h,均值 (7.31±1.24)h ;基础组(31 例):男/女 =18 例/13 例,年龄 53-76 岁,均值 62.37±4.42) 岁;发病至入院 1-7h,均值 ⋅7.45±1.34)h P>0.05 、可比较。患者知情、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 ① 经颅脑 CT 或 MRI 确诊; ② 年龄 52-76 岁; ③ 符合手术指征。

【排除标准】 ① 二次脑梗患者; ② 器质性病变; ③ 手术禁忌证。

1.3 方法

基础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口头讲解、体征监测、基础指导等。

核心组:以早期功能康复为核心护理,(1)运动功能康复: ① 早期评估:术后对患者神经功能、肌肉力量、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评价,结合实际、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 ② 早期训练:引导患者从仰卧位向侧卧位转变,间隔 2h 翻身 1 次,避免压疮、改善血液循环,并被动活动患者四肢关节,间隔 4h 活动 1 次, 15min/ 次。待患者疾病稳定,家属协助其适度下床活动。以患者耐受度为基点,指导练习单腿站立、使用平衡板等,并对患者腿部肌肉进行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抬腿、踏步等, 15min/ 次,2 次/d。 ③ 日常训练:指导患者练习刷牙、洗脸等,控制饮食摄入、安全上下楼梯等。

(2)语言康复:与患者交谈,通过故事、听指令、对话等,对其理解语言能力训练,借助辅助工具,如:图片、实物等,指导患者对复杂指令、信息进行理解,辅助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使患者在社交场合的语言能力提升, 20min, /次,2 次/d。(3)神经功能康复:术后 24h,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间隔 1h 评估 1 次,若有意识障碍者,对其意识状态密切观察,采取调整体位、维持呼吸道畅通等,避免进一步降低患者的意识状态。

1.4 观察指标

临床指标:评价神经缺损(参照“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2]-NIHSS”,总分 42,分值愈低愈好)、运动功能(参照“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满分 100,分值愈高愈好)。

并发症:记录灌注性脑水肿、感染、脑出血的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SPSS22.0 软件,计量资料 t 检验,“ ”;计数资料“ [(n),% ]”表示,P<0.05 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

护理前,两组临床指标比较无差异, P>0.05 ;护理后,较基础组,核心组 FMA 值更高,NIHSS 值更低, P<0.05 ,见表 1。

表 1 临床指标比较( ̄x ±s,分)

注:与护理前比较,

2.2 并发症

较基础组,核心组并发症率更低, P<0.05 ,见表 2。

表 2 并发症比较 [n),%]

3 讨论

研究发现[3],动脉介入取栓术后,患者因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功能缺损,则导致其日常生活能力受到影响,具体表现在感觉障碍、肢体无力及失语等,因此,早期加强对症护理是关键。依据本研究结果证实,较基础组,核心组 FMA 值更高,NIHSS 值更低,并发症率更低, P<0.05 ,提示:

以早期功能康复为核心护理为新型护理模式,在康复中实施运动、作业治疗等功能性训练,对患者肢体活动、日常生活技能恢复产生刺激,增强肌肉力量、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可避免卧床静养引起压疮,并以患者神经可塑性为基点,促进受损神经再生、重建,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其次,以早期功能康复为核心护理通过言语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减轻患者因病情引起的功能障碍,使其康复活动能力尽快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安全有效,可达到预期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以早期功能康复为核心护理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康复,降低并发症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晓满,权楠,衡田田,等.以早期功能康复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在脑梗死动脉介入取栓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J].循证护理,2025,11(7):1448-1453.

[2]刘君会,张凤娟,徐庭芳.冰山理论引导下个体化护理干预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4,43(15):2759-2763.

[3]王慧.目标聚焦式护理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研究,2024,33(15):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