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寓言故事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

张吉云

黑龙江省黑河市五大连池市鑫瑞小学校 164199

引言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寓言故事作为一种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学形式,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参与和评价的有效结合。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寓言故事单元教学设计,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与意义

1.1 教学评一体化的定义

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形成性评价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实际情境中进 反思,而教学评一体化正是提供了这样的情境与支持。形成性评价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表现的及时评估 以便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优化学习策略和方法。

教学评一体化在实际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其次,通过实时的反馈,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此外,教学评一体化还促进了学生间的协作与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成长,提升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1.2 寓言故事的教育功能

1.2.1 寓言故事的文学价值

寓言故事以简练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吸引了大量读者,尤其是孩子们。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夸张的情节使得复杂的道理变得易于理解。通过寓言故事,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还能领悟到潜在的深刻寓意。这种文学的美感和思想的深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愉悦,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此外,寓言中的动物形象常常具有人格化的特征,帮助学生更易于与故事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升他们的情感理解能力。

.2.2 寓言故事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寓言故事通常蕴含道德教育的元素,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传达伦理和价值观。例如,许多寓言都通过动物角色的行为告诉我们诚实、勇敢、合作等道德观念。这些故事不仅在课堂上提供了生动的道德教育素材,还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人际关系及社会行为的机会。通过讨论寓言故事中的道德冲突和角色选择,学生能够在情感层面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这种反思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二、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寓言故事单元教学设计

2.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2.1.1 寓言故事的选材原则

选择寓言故事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故事内容应具有明确的教育意义和道德启示,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价值观。例如,像《狐狸与葡萄》《乌鸦与水壶》等经典寓言不仅简单易懂,还蕴含深刻的道理,便于学生理解。其次,故事的语言应通俗易懂,适合学生的年龄段和语言能力,确保学生能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再次,故事的文化背景应具多样性,能够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文化视角,拓宽他们的视野。最后,所选故事应具有趣味性和情节性,以吸引学生的关注,增加学习的乐趣。

2.1.2 教学内容的层次化设计

教学内容的层次化设计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首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层次、中层次和高级层次。基础层次注重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情节和思想,比如通过故事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中层次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角色的行为动机和道德选择,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高级层次则可以通过创作活动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更高的思维水平上进行探讨与表达,促使他们深入理解故事的内涵。通过这样的层次化设计,教师不仅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有效推动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2.2 教学策略与方法

2.2.1 互动式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方法强调课堂中的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寓言故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与表达。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你认为这个寓言故事传达了怎样的道理?”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此外,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在“扮演”故事角色的过程中,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和动机,从而增强故事理解的深度。这样的互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提升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2.2.2 项目学习法的应用

项目学习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强调通过探究和实践来促进学习。在寓言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围绕寓言故事的项目,比如让学生团队共同创作并展示自己的寓言故事。学生在项目中可以自主选择故事主题,进行角色分工,从构思到成型,全面参与项目的各个环节。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还提高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进行资料收集、讨论与反馈,这促进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合作精神。

2.3 学习评价的设计

2.3.1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持续观察和反馈,旨在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深度和学习需求。在寓言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反馈、同伴评价等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及时给予指导。教师还可以设计“学习日志”或 *E 思记录”,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思考与感受。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激励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并在反馈中进行自主调整和改进,从而促进他们内在学习动机的提升。

2.3.2 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通常在单元教学结束时进行,目的在于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与能力发展。在寓言故事单元的教学中,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如书面测试、小组展示和作品评比等。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寓言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重新创作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考察学生对寓言故事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考试题目,以确保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通过这些终结性评价,教师可以客观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而为后续的教学调整提供依据,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三、总结

综合分析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寓言故事单元教学设计,认为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今后,应继续探索和完善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重点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群文读写“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JJB1423077)的研究成果。

[1]陈玮.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探究——以《中国民间故事》为例[J].考试周刊,2024,(45):20-23.

[2]何裕琴.“教-学-评”一体化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路径——以二上《看图讲故事》口语交际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2024,(31):70-72.

[3]刘敏.盘情节重写人生添新意复述故事——五上《猎人海力布》“教—学—评”一体化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23,(25):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