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道岔打磨车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研究

作者

王鑫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

引言:由于液压系统的工作环境复杂,系统部件多且相互关联,导致液压系统故障的发生较为频繁,严重影响了打磨车的正常工作和铁路维护进度。所以对道岔打磨车液压系统故障诊断及排除方法的研究,快速准确地找出故障并排除故障,是目前铁路维护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道岔打磨车液压系统概

(一)液压系统组成

道岔打磨车液压系统包含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缸、控制阀、油箱、管路等部分,液压泵充当动力源,把机械能转变成液压能,给系统给予压力油,液压马达和液压缸把液压能再次转变成机械能,推动打磨装置运动,控制阀用来调节压力,流量和方向,做到对系统运作状况的精确控制,油箱存放液压油,具备冷却,沉淀杂质等功能,管路把这些部件联系起来,形成起一个完整的液压回路。

(二)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道岔打磨车作业时,发动机带动液压泵运行,从油箱吸油并加压输出,压力油经控制阀分配到液压马达、液压缸等执行元件,液压马达带动打磨轮转动,液压缸控制打磨轮升降及横向移动,实现对道岔不同部位打磨,控制阀调节打磨轮压力、转速与位置,满足不同打磨工艺需求,系统工作时,液压油在管路中循环流动,完成能量传递与转换。

二、道岔打磨车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

(一)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故障特征融合诊断方

道岔打磨车液压系统故障表现为压力波动、温度异常、振动噪声等多种现象交织,传统的单参数监测容易漏掉重要信息。于是提出了多物理场耦合的故障特征融合诊断技术,在液压泵出口和液压缸的关键节点同时部署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振动传感器,创建多参数同步采集网络,利用小波包变换对压力信号执行多尺度分解,获取高频段的压力脉动特性。同时,采用温度梯度分析法来捕捉局部的温升异常情况,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提取振动信号的本征模态函数,并分析振动信号的能量分布。将三类特征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利用KPCA 进行特征降维融合,形成综合故障特征向量,然后结合改进的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对特征向量进行分类识别。该方法利用多场信息互补可以有效的识别液压泵磨损、液压阀卡滞、管路泄漏等典型故障,尤其对于复合故障诊断,通过特征融合可以避免单个参数误判情况,提高了诊断的可靠性。

(I) )基于数字孪生的液压系统动态行为建模与故障预测技术

针对道岔打磨车液压系统动态行为难以实时观测问题,建立数字孪生模型,实现虚拟-物理系统双向映射。以三维建模软件为基础,建立液压系统几何模型,导入仿真平台,构建包含液压泵效率曲线、液压缸摩擦特性、管路阻抗特性的高精度动态模型,使用物联网技术将实际系统的压力、流量、温度等实时传输至数字孪生体,驱动虚拟模型运行。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对历史故障数据进行训练,建立故障演化预测模型。当虚拟模型察觉到压力波动频率同温度上升速率存在非线性联系的时候,就会触发故障预警机制,利用故障树展开分析以找出潜藏的故障源头。以模拟液压马达内泄漏故障来讲,数字孪生体可以察觉到虚拟模型当中压力维持时间变短和温度异常升高这种耦合现象,从而提前预知故障趋势。

(三)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液压系统故障模式自适应识别方法

传统的故障诊断方法需要大量的标注数据,道岔打磨车液压系统新型故障模式的数据采集成本很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自适应诊断框架:使用公开数据集中液压系统故障样本对卷积神经网络(CNN)进行预训练,提取通用故障特征,针对道岔打磨车液压系统特定工况,微调网络最后几层参数,实现特征空间自适应映射。引入领域自适应技术,使用最大均值差异(MMD)最小化源域和目标域的数据分布差异,提高模型的跨工况适应性。在实际使用当中,该模型可以识别液压泵磨损、液压阀卡滞、管路泄漏这些常见故障,在工况发生改变时也不用重新训练就能维持诊断性能稳定。更为重要的是,当系统产生新的故障形式时,模型凭借在线学习能够自动扩充特征空间,做到故障类别随时更新,这种方法冲破了传统方法对于大量标注数据的依赖,有效地缩减了模型部署的成本。

结束语

未来,随着铁路运输事业不断发展,道岔打磨车会朝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前进,液压系统会变得愈加复杂精密。因此,需要继续深入探究先进的故障诊断技术,比如物联网,大数据在液压系统故障监测与预测方面的应用,实现故障早预警与精准诊断,从而提升道岔打磨车的运行可靠性以及维修效率,为铁路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给予更多支撑。

参考文献

[1]关伟.打磨车道岔区域作业风险分析与安全措施[J].铁道建筑,2018,58(10):136-139.

[2] 郑松, 刘海娥. 关于对 RGH20C 型道岔打磨车冷却系统改造的可行性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