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实践与典型经验
刘爽
河北省沧州交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办
一、背景与意义
当前,国有企业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职工思想多元化、利益诉求复杂化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沧州交发集团作为市属骨干企业,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生命线”的理念,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近三年累计开展专题思政活动120 余场,覆盖职工1.2 万人次,职工满意度提升至98%。
二、主要创新做法
(一)构建“三维联动”工作机制
该机制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思政工作“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形成立体化工作格局。党建引领维度是根本保障。集团党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思想政治工作深度嵌入企业治理结构,建立覆盖党委、党支部、党小组(或党员责任区)直至党员先锋岗的严密责任链条。关键在于将思政工作要求转化为具体、可量化的考核指标,与业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明确各级管理人员“一岗双责”,确保思政工作从“软指标”变为“硬约束”。文化浸润维度是重要抓手。着力打造具有企业特色的“红色工匠”文化品牌,将宏大理论叙事转化为职工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创新性开展“车间微课堂”、“班前十分钟思政一刻钟”等活动,将理论学习、形势任务教育、榜样故事搬到生产一线、班组现场,使抽象的思想教育具象化、生活化,让主流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二)创新“四步工作法”
此工作法强调思政工作的闭环管理和精细操作,形成从精准识别到有效反馈的完整链条。精准调研是起点。摒弃“想当然”和“一刀切”,建立常态化、机制化的职工思想状况调研体系。典型引路是动力。高度重视榜样示范的巨大力量,持续深入挖掘、培育和选树来自基层一线、群众公认、事迹感人的先进典型人物和集体。集团持续挖掘培育基层先进典型,如科技创新领域代表张乐同志。
(1)以技术创新践行思政引领。作为“冀青英才”入选者、高级工程师,张乐同志主持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带领团队将思政要求融入技术攻关全过程。通过创建“创新工作室”,推行“党员先锋岗+技术攻坚组”模式,将“工匠精神”“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具体施工标准,推动项目获评“李春奖”及 4 项实用新型专利,实现科技创新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2)用数字赋能彰显思政实效。在BIM 技术应用中植入思政元素,主导开发的智慧建造系统不仅获全国BIM大赛奖项,更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安全生产规范、质量红线要求嵌入操作流程,使抽象制度转化为职工“看得见”的行为指引。其团队编制的《数字化施工管理手册》成为集团思政教育与生产规范融合的标杆教材。
(3)以榜样示范激活创新生态。作为河北省首批城市更新专家智库成员、沧州市工匠,张乐同志事迹被纳入集团“红色工匠”宣讲体系。通过“工匠故事会”“技术党课”等形式,用自身从一线技术员成长为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经历,生动诠释“奋斗成就价值”的思政主题,激发青年职工创新热情。其领衔的技术团队近三年培养高技能人才37 名,5 人获市级以上技术称号。
(三)打造特色载体矩阵
充分认识到载体创新对于提升思政工作吸引力和覆盖面的重要性,致力于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传统现代结合、富有时代气息和企业特色的思政工作载体集群。精心打造企业内部高质量的文化传播阵地在内容上聚焦企业改革发展、职工风采展示、思想理论探讨、政策精神解读等,特别注重开设如“职工心声”、“改革大家谈”、“先锋榜样”、“理论园地”等互动性强、贴近性高的专栏,鼓励职工投稿发声,使之成为凝聚思想共识、交流工作经验、反映基层诉求、传播正能量的主渠道和精神家园。创新互动实践载体。设计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职工广泛参与的实践活动,将思想引领融入具体行动。例如,常态化开展“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计”金点子征集活动,激发职工主人翁精神和创新智慧,并将合理化建议转化为实际效益;组织“岗位建功立业”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在实战中培育工匠精神;策划“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厂风。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的载体,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有效实现了思想引领与实践养成的有机统一。
三、实践成效
(一)示范效应实现机制化输出
交发集团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体系,成功构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国企思政样板。其核心价值在于将“三维联动”机制、“四步工作法”等实践经验升华为方法论框架。通过承办全市思政工作现场会,集团系统性展示了“党建引领嵌入生产链条”“数字赋能思想动态管理”“工匠精神价值转化”三大范式,推动“红色工匠”品牌、“创新工作室思政融合模式”等特色实践在全市交通建设行业落地生根。这种从个案探索到制度供给的跨越,标志着思政工作从企业内生需求转向行业公共产品。
(二) 发展动能凝聚于价值认同
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层成效,体现在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能的持续激活。通过文化浸润与典型引路,职工群体将“精益建造”“绿色施工”等发展理念内化为职业信仰,推动高技能人才梯队自发扩容、关键技术攻坚协同性显著增强。尤其以张乐创新工作室为代表的实践表明:当工匠精神通过“技术党课”“工艺可视化”具象呈现时,职工对质量红线、安全规范的理解从被动遵守升华为主动捍卫。这种思想共识催生的行动自觉,使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在工程项目全周期实现深度耦合。
(三) 社会影响根植于范式创新
集团的思政实践突破传统“说教式”窠臼,形成“思政价值可转化、教育成效可感知”的新范式。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住建系统推广其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案例,本质上是对“用技术创新承载思政内涵”方法论的高度认可——这标志着国企思政工作开始从经验输出升维至标准贡献。
四、经验启示
(一) 思想引领的生命力在于与现实问题同频共振
思政工作绝非空中楼阁,其生命力源于对职工现实关切的精准呼应。交发集团的“职工诉求直通车”等机制揭示本质规律:思想疙瘩往往伴随实际困难产 当思政工作者同步解决技术员的质量焦虑、青年职工的成长瓶颈时,理论灌输便自然转化为情感认同。这要求建立 思想动态与利益诉求双图谱”,用解决基坑支护难题的务实态度化解思想堵点,使职工真切感受到思政工作既是“领航仪”更是“解压阀”。
(二)价值传播的穿透力依赖具象化叙事载体
宏大主题需要微观落脚点。张乐从技术员到专家的成长史,比抽象口号更能诠释“奋斗成就价值”的真谛。这启示我们:新时代思政工作要善用“技术案例库”“质量缺陷警示展”等场景化载体,让思想引领浸润在钢筋水泥的肌理中。
(三)守正创新的突破点存于技术伦理重构
坚守思政本质与拥抱技术变革绝非悖论。当交发集团用抖音直播收费实时路况时,实质是在重构技术应用的伦理维度——让数字工具成为价值观传播的“翻译器”。
沧州交发集团的实践表明,只有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治理全链条,才能更好凝聚改革共识、激发创新活力。其经验为同类企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彰显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