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模式下建设工程全过程成本优化与管控机制研究
肖勃
武汉新城梧桐湖片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430000
引言:在工程建设领域,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凭借其整合设计、采购与施工环节、利于缩短工期、控制投资的优势,已成为推动项目高效实施的重要方式。然而,EPC 模式下成本控制面临诸多挑战:设计与施工脱节导致优化不足、采购环节价格波动与供应链风险、施工阶段变更频繁、全过程信息割裂及风险集中等,使得成本超支风险显著。传统的分阶段、碎片化成本管理难以适应 EPC 模式一体化、全过程管控的需求。因此,如何在 EPC 模式下实现从决策、设计到采购、施工的全链条成本协同优化与动态精准管控,成为提升项目效益的关键。
1.EPC 模式及全过程成本管理理论基础
EPC 模式(Engineering, rocurement, onstruction)是一种由总承包商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设备材料采购、建筑安装施工直至竣工投产全过程或若干阶段实行承包的模式,其核心特征在于设计、采购、施工的一体化集成与“交钥匙”责任,通常采用固定总价合同,赋予总承包商更大的管理自主权,同时也承担了主要的项目风险。该模式强调前期设计与后期施工、采购的深度融合,旨在通过整合优势优化资源配置、缩短工期并控制投资。建设工程全过程成本管理则指项目从决策立项、设计、招标采购、施工建设直至竣工交付乃至运维准备全生命周期内所有成本的规划、控制、核算与评价。在 EPC 模式下,成本构成涵盖设计费、设备材料购置费、建安工程费、管理费、预备费及融资成本等,其管理具有“前端锁定、设计主导、采购关键、施工执行、变更敏感”的特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融合了全生命周期成本(LCC)理念,强调从长期效益出发进行成本决策;依托价值工程(VE)理论,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寻求成本最低或价值最优的方案。
2.EPC 模式下全过程成本影响因素与关键问题分析
EPC 模式下建设工程全过程成本受内外部多重因素交织影响,导致各阶段成本控制面临复杂挑战。内部因素主要源于总承包商自身能力,包括设计团队的技术水平与经济性意识、采购部门的市场研判与供应链管理能力、施工组织的效率以及项目整体的集成管理与协同水平;外部因素则涉及业主需求的明确性与稳定性、合同条款对风险的分配是否合理、材料设备市场价格波动、政策法规变化及不可预见的自然条件等。在决策与设计阶段,关键问题突出表现为可行性研究深度不足导致投资估算偏差大,设计方案在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间难以平衡,且在固定总价合同下,总承包商进行设计优化的内生动力可能不足,设计与采购、施工的协同脱节易造成后期变更。采购阶段的核心问题在于大宗材料与关键设备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剧烈,供应商选择不当或管理不善可能引发质量、交期与成本风险,采购计划与施工进度的匹配度直接影响资金占用与现场效率,长周期设备的采购决策尤为关键。施工阶段,业主需求变更、设计深化或现场条件变化引发的工程变更是成本失控的主要诱因,施工组织设计优化不足导致资源浪费、窝工,以及质量安全投入与成本控制的矛盾也增加了管理难度。贯穿全过程的共性问题则更为严峻:信息在设计、采购、施工各环节间传递不畅形成“信息孤岛”,沟通协调成本高昂;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对潜在成本风险识别滞后、评估不准、应对乏力;缺乏有效的成本动态监控与偏差预警机制,难以及时纠偏;以及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未能充分调动各参与方主动控成本的积极性。
3.EPC 模式下全过程成本优化路径与方法
为实现 EPC 模式下建设工程全过程成本的系统性优化,需构建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设计阶段为源头、深度集成为核心的优化路径。首要抓手在于设计阶段,必须强化限额设计与目标成本管理,将成本控制目标前置并分解到各专业设计环节;深入应用价值工程(VE)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方案比选与功能-成本分析,在保障项目功能与品质的前提下,寻求成本相对最优解;推广标准化设计与模块化建造技术,提升构件复用率,降低设计与施工复杂性。BIM 技术的深度应用是关键赋能手段,通过三维建模实现设计优化与碰撞检查,精确自动计算工程量,为成本估算提供高精度数据基础,并支持设计与采购、施工的早期协同(DfP/DfC)。采购阶段的优化聚焦于策略与效率,科学制定集中采购、战略合作或框架协议等采购策略以获取规模效益与价格优势;加强市场动态监测与价格预测,合理锁定采购时机;优化供应商全生命周期评价与管理体系,保障供应稳定与成本可控;应用电子采购平台提升流程效率,并在材料设备选型时兼顾经济性、可施工性与长期运维成本。施工阶段则通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与进度计划,减少资源闲置与窝工,实现精益建造。
4.EPC 模式下全过程成本管控机制构建
为系统保障 EPC 模式下建设工程全过程成本目标的实现,需构建一个集组织、流程、技术与制度于一体的综合性管控机制。首先,应建立高效的组织与协同机制,明确总承包商内部设计、采购、施工及成本管理团队的责权利,打破部门本位主义壁垒,强化一体化项目管理;同时,建立与业主、分包商、供应商定期高效的沟通协调平台,推行集成项目交付(IPD)理念,促进信息共享与目标协同。其次,健全流程与制度保障机制至关重要,需规范覆盖估算、预算、核算、分析、考核的全过程成本管理流程,完善目标成本责任制、严格的变更管理、采购管理、计量支付等核心制度,并建立精细化的成本核算与动态分析体系。第三,构建动态监控与预警机制是实现成本实时可控的关键,应依托信息化平台,建立成本数据实时采集与监控系统,设定科学的成本偏差预警阈值与指标体系,开发成本预警模型,一旦实际成本偏离计划,能迅速触发响应流程,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纠偏”。第四,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与应对机制,系统识别全过程潜在的成本风险(如市场、技术、合同、外部环境),运用量化模型进行评估,制定包含规避、转移(如保险、合同)、减轻(如套期保值)和接受的应对预案,并合理计提风险准备金,增强项目抗风险能力。
结论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EPC 模式下建设工程全过程成本优化与管控机制。研究表明,EPC 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打破设计、采购、施工的阶段壁垒,实现全过程深度集成与协同管理。应以设计阶段为成本优化源头,通过限额设计、价值工程、BIM 技术应用等手段强化前端控制,并贯穿采购与施工环节的精益化管理。同时,必须构建涵盖组织协同、流程制度、动态监控预警、风险管理和信息化支撑的综合性管控机制,依托BIM+PMIS 等平台实现成本的实时、动态、精准管控。所提出的优化路径与管控框架,为 EPC 总承包企业有效控制项目成本、提升投资效益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方法,对推动EPC 项目管理精细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湛珂,王慧,李林虹,等. 基于全过程工程咨询成本控制的机电设计优化方向探索 [J]. 建筑电气, 2025,
44 (05): 47-51.
[2]冯达丽. 基于全过程管控的化工企业项目成本优化策略研究 [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5, (08):
99-101.
[3]顾伟. 基于全过程动态管控视角的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J]. 珠江水运, 2025, (06):
32-34.
[4]张艳芝. 全过程视角下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优化研究 [J]. 销售与管理, 2025, (05): 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