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中美术鉴赏课融入美育的作用与实践路径

作者

涂亚兰

重庆市云阳实验中学校

2018 年 8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里提到“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你们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1]回信中明确指出美术教育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美术鉴赏课在高中美术课程体系中是基础和核心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融入美育有着重要意义,课程融入美育使学生欣赏、鉴别“美”的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与思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也能将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收获“美”熏陶,助力学生在欣赏、感知美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行为观念。从教学内容上看,美育的融入使美术鉴赏课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作品赏析,还涵盖了多元文化,丰富了课程内容。从教学成效上看,学生可以接触到更丰富多元的内容,提升了学生美术鉴赏课堂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教学成效显著提升,在美育的浸润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美术鉴赏课与美育有着紧密的关系,美育为美术鉴赏课指明目标与方向,让课程始终围绕培育学生审美素养与综合素养展开,高中美术鉴赏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将美育理念和内容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教学实例。高中美术鉴赏课融入美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顺应高中美术教育发展趋势,融入美育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融入美育的作用

美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的人”,既包含可量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提升,也涵盖不可见情感与价值的精神塑造。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分析、理解,美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认知、情感与价值观。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融入美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一)理解美术语言,提升艺术素养。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手段”[2]美术作品的语言要素包括了点、线、色彩、明暗、空间、材质、肌理、构图等,这些美术语言在艺术家的创造下形成了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美术作品,为学生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读懂美术语言是美育的重要基础,更是看懂美术作品的关键,学生们只有看懂美术作品的语言要素才能理解画面形象,深入体会美术作品背后的深层内涵。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融入美育有助于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美术语言的敏锐度和理解能力会不断提高,更敏锐地感知不同美术语言所传达审美意味。通过感知与体验美术语言,能丰富同学们的审美认知,提升艺术素养。

(二)表达内心情感,促进心理健康。

近年来,高中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发生,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当前教育十分关注的问题。在这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课融入美育能帮助学生以美术为媒介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及时调节自身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美术作品中承载着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中能找到与自己内心感受相似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更愿意主动倾诉,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课程融入美育更能将心理健康内容借助美术作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巧妙引入心理健康的内容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缓解内心的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的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为后续的心理健康辅导指明方向。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融入美育满足了艺术情感传递的需要,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成长为一个更加柔软、富有情感、敢于表达的人。

(三)端正审美观念,塑造健全人格。

美育不仅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情感体验实现“以美育人”的过程。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涵盖了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这些美术作品是艺术家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独特方式,蕴含着艺术家丰富的个人情感、态度价值、精神观念。如,苏州园林的“咫尺山林”的建筑理念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该理念对人与自然的认识可启发学生对现代城市居住空间的反思,促进对和谐自然观的认同。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品鉴和赏析对塑造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引领作用。学生们将自己的审美和体悟投射到美术作品中,体会美术作品“有意味的形式”,感悟美术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传统文化、家国情怀、道德观念等精神内涵,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催化学生对正向价值的认同,端正学生的审美认知,引导学生实现日常行为的转变。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丰富的精神世界,为人格的健全发展注入力量。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融入美育的实践路径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融入美育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们的素养,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课程实践中强调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育人价值,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精神世界。高中美术鉴赏课融入美育通过增强教师育人意识、精选美术作品、创新教学方式以及善用信息化手段等实践路径,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使其在感知、体验美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以下几方面是具体实践路径:

(一)增强教师育人意识,打造精品美术鉴赏课程。

以往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教师普遍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此,美术教师作为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改革的主力军,要认识到美术鉴赏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美术教师置身于时代大背景中,时刻牢记育人初心,持续提升自我修养与教学技能,将美育的理念巧妙融入到每一次美术鉴赏课程中,顺应时代需求,让美育在美术鉴赏课堂落地生根。美术鉴赏课应紧紧围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将美育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学规划与实践中,做好备课工作,结合多样资源和渠道,多角度考虑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做到课程生动有趣,力求打造优质精品美术鉴赏课程,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美术知识,更要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与思想引领,助力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拓展艺术视野。如,美术教师扎根于本学科,将艺术视野拓展到相关学科,以广阔的视野探寻美术与文化、心理、宗教、科学等学科的内在联系,积极践行跨学科教学。用美术形式呈现其他学科的知识,让抽象知识更直观,打破传统学科边界,通过多维度学科视角深化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同时为学生搭建多元立体的学科知识体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精选美术作品,深挖育人价值。

由于高中美术鉴赏课时长短,课程容量大,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美术作品的教学大多停留在浮于表面的介绍,未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入解读,这样一来学生也未能真正掌握美术作品所蕴含的人文、艺术价值,无法达到课程的育人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需求,精选具有代表性、启发性的美术作品进行深度解读,提炼其中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养。一在众多美术作品中,精选传世名画,这些传世名画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结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传世美术作品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也是美术鉴赏课中落实美育的极佳路径。通过美术家、美术作品的丰富资料,充分挖掘传世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育人价值,阐释传世名画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人文价值等。如,从《千里江山图》中,引导学生感受到画家王希孟高超精湛的技艺,领略北宋大好河山的壮丽,逐步认识到《千里江山图》在有限的画面中描绘了无穷的世界,展现了祖先们心中理想的生活场景“可居、可游、可观”,体悟画家王希孟在有限的画面中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切实理解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表象的美,而是完整的思维方式和哲学体系[3]。二关注社会生活,精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美术作品开展美育,使美术作品更鲜活具体,拉近美术作品与学生的距离,更具说服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效提升美育效果。

(三)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高中美术鉴赏课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关注点与兴趣点,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内在诉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广泛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赏析与探讨美术作品过程中,美育不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如春雨润物般渗透到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在无形之中感化学生。一是创设情景教学,如鉴赏传统山水画美术作品,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与视频,营造与作品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沉浸在空悠深远的意境中,深刻体会传统山水画独特的意境美与文化内涵,感受画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与作品传达的自然观。二是通过问答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与感悟。以提问的方式切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思考,探索美术作品背后的艺术内涵,在对美术品的感悟中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反思。高中美术鉴赏课融入美育,应紧紧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精心设计授课环节,通过创设情景、问题启发、跨学科及小组合作等多样化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沉浸式赏析美术作品,深入挖掘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高效组织学生参与教学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让美术鉴赏课堂成为美育的高效输出站,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综合能力。

(四)善用信息化手段,丰富鉴赏课学习资源。

高中学生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对图文、视频等信息化内容接受度较高。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涉及大量美术作品和知识,课程中借助信息化手段能突破传统书本展示的局限,以全新的手段呈现更直观、生动的美术作品。美术鉴赏课中利用数字高清图像技术,使《韩熙载夜宴图》等经典画作的笔触、色彩、肌理清晰可见,让学生沉浸式赏析美术作品的细节,深化审美体验。美术鉴赏课程中和学生一起在线访问国内外知名线上展览平台和虚拟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的线上展览,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博物馆珍藏的文物和古代书法作品,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虚拟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让学生仿佛置身与艺术殿堂,拓展学生艺术视野。美术鉴赏课堂引入AI 功能,如“缬韵AI”将传统夹缬工艺与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相结合,通过扫描夹缬图案可获取小满相关节气知识,既可以让学生学习传统美术技艺,同时也能感悟到传统技艺中所蕴含的智慧、人生哲言。采用 VR 虚拟现实技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为鲜活的图例,使学生进入可参与的交互形式,缓解课堂教学的乏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更直观感悟美术品传达的精神内涵,体会艺术家的人生智慧。此外,结合图案辅助设计软件、在线应用软件、微信小程序等信息化手段多途径呈现美术知识内容,优化知识内容呈现方式[4]。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多维协作,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美术资源更加多元丰富,为高中美术鉴赏课融入美育开辟的新路径,让艺术更好地滋养学生的心灵。

三、结语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论述了高中美术鉴赏课融入美育的实践探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使其在体验、感知美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高中美术鉴赏课融入美育是未来高中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美术教学中应积极探索更多的实践路径为美育的落地搭建坚实的桥梁,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2018 年 8 月 30 日)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05.339.

[3]钱初熹.美育视域下学校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J].美术研究,2020,(03)

[4]宋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以“民间美术”公共艺术课程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