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文旅”融合发展的协同机制与路径探索
李红
湖南电视台潇湘电影频道 410003
引言:
“电影+文旅”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互动的产物,其重点在于以电影为媒介激活地域文化资源并以文旅场景延伸电影 IP 价值,形成双向赋能的生态闭环。长沙作为兼具历史底蕴和青春活力的城市,其“山水洲城”的自然禀赋和“越夜越长沙”的人文特质为电影叙事带来丰富素材;而电影则经过镜头语言将城市符号转化为情感共鸣点推动长沙从“网红”向“长红”转型,主动探索这一融合模式协同机制和实践路径,这对理解文化产业赋能城市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更能为新时代城市文旅创新带来思路指引。
一、“电影+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产业逻辑(一)电影的文旅赋能理论基础
电影属于一种综合性艺术模式,其中兼具叙事性和视觉冲击力,能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符号,因此构建起观众和城市之间的心理联结,从文化传播视角看,电影经过故事情节、场景画面、人物塑造,将城市的地理特征、民俗风情和精神内核融入叙事过程,使观众在情感共鸣中形成对城市的认知和向往,这种认知一旦转化为实地探访的意愿,便可完成从文化传播到文旅消费的跨越;从符号互动理论出发,电影中的城市地标、方言俚语、生活场景等元素经过艺术化处理后变成具有辨识度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在传播中持续被解读和重构,最终沉淀为城市的特别标签,变成吸引旅客的核心工具[1]。
比如《长沙夜生活》以“24 小时爱情”的群像叙事,将岳麓书院的厚重、橘子洲的壮阔、黄兴南路步行街烟火气编织进普通人的生活故事中,影片开篇用一组航拍镜头掠 水》的旋律,瞬间唤醒观众对这座城市的视觉记忆;片中人物围坐大排档嗦粉场景,将长 ,让“霸蛮烟火”的城市气质跃然屏上,这种将地域符号嵌入情感叙事的方 观众在 公映后,黄兴南路步行街、长沙文和友等取景地旅客量显著提升,印证电影对文旅赋能的效应,让观众在电影中感受长沙的城市特征,促使更多人深入了解这座城市。
(二)电影与文旅融合的产业逻辑
电影和文旅融合本质上是产业价值链延伸及重组,其重点在于打破两种产业边界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价值共创,其实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看,电影产业的 IP 价值具有延展性,可经过衍生品开发、场景还原等方法向文旅领域渗透,而文旅产业则能为电影带来实地拍摄场景和线下体验空间,形成“内容创作→场景落地→消费转化”的闭环[2]。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经过要素重组创建新的业态,如影视主题乐园、剧本游、IP 沉浸馆等,在丰富文旅产品的同时拓展电影盈利模式。
比如潇湘电影集团发展轨迹生动诠释 芙蓉镇》让湘西小镇进入公众视野,到近年《十八洞村》以高山峡谷、苗寨风情为背景, 将脱贫 及乡 旅游热点,潇影始终在探索电影IP 与文旅资源结合点。长沙 影视衍生品开发”的产业集群:红影文创园聚集IP 孵化、 整合影视拍摄、陈列展览、休闲娱乐功能,让旅客在参观 融。这种内容产出到场景转化,再到产业延伸的模式让电影 IP 有落地载体, 也让文旅 目有文化内核,形成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二、“电影+文旅”融合发展的协同机制
(一)主体协同机制,多元主体的诉求与互动
多元主体协同是“电影+文旅”融合的根基,各种主体基于各自资源禀赋和意向诉求经过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比如政府承担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角色,为融合发展带来制度保障和公共服务;文化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负责内容创作和商业运营,推动融合模式创新;社会力量(如行业协会、社区居民等)则参与监督和体验反馈,从而保证融合过程符合公共利益。这种协同不是单向指令传递,而是各方根据共同目标双向互动,政府经过规划引导企业方向,企业经过市场反馈改进政府服务,形成动态平衡治理格局。
例如,长沙在“电影+文旅”实践中,潇影集团和政府、市场主体的互动尤为典型,在《长沙夜生活》的创作中,潇影主动对接长沙市政府并将影片定位为 101 月活动为影片宣传带来支撑,形成“企业创作+政府推广”的联动。影片从立项到公映始终与茶颜悦色 超级 互动,将这些网红元素融入剧情,在丰富电影内容的同时为品牌带来曝光,达成多方共赢 的建设中,政府提供政策帮助,潇影负责引入茶颜悦色、华美达酒店等商户,周边社区居民则经过参与文旅活动共享发展红利,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民众受益的模式让多元主体在协同中各得其所。
(二)动力协同机制,多维要素驱动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的持续推进需要多维动力协同作用,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和文化认同构成重点驱动力,政策经过制度设计降低融合门槛(如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为企业带来试错空间,市场需求则经过消费反馈引导融合方向,旅客对沉浸式体验追求推动电影场景从银幕走向现实,文化认同指的是深层动力,随着电影所传递的城市精神和当地居民、外来旅客价值观相契合,融合便会具备持久生命力。这三种动力相互交织,政策响应市场需求,市场反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又优化政策民意基础。
例如,潇影集团转型历程便体现出动力协同作用,湖南省委宣传部支撑的电影编剧研修班组织国家编剧深入长沙采风,为影视创作注入当地素材,这是政策对内容创作的直接推动。在市场层面, 长沙改革开放过程让《热土》的创作有了现实土壤,影片是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重点影片, 对湖南的好奇心,上映后引发旅游热潮印证市场需求拉动作用,更深层的文化认同体现在《英雄若兰》中 兰的故事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情感共鸣,这种认同不只让影片变成党员教育素材,更让拍摄地耒阳 斋变成红色文旅 热点区域,达成政策引导、市场响应、文化认同的三重共振。
(三)效应协同机制,从流量到价值的转化路径
“电影+文旅”的融合效应需完成从“流量引诱”到“价值沉淀”的转化,这一过程涉及注意力经济向体验经济、单次消费向持续消费的升级。流量引诱依赖电影的 如爆款影片带动取景地变成网红打卡点等,而价值沉淀则需要将这种热度转化为文化认同和品牌忠诚感,随后经过 IP 衍生、场景再造等方法来让旅客从“为景而来”转变为“为情而留”,形成电影IP 到城市品牌,再到文旅消费的价值闭环[3]。
例如,《通道转兵》的效应转化颇具典型,在影片上映后,数万党员干部走进影院观影形成初始流量,之后当地文旅部门推动拍摄地通道侗族自治县打造红色景点并将影片中的故事转化为实景展陈、情景剧演绎等体验项目,让旅客在参与中理解红色精神。这种从观影感动到实地感悟的转化使通道侗族自治县从一个普通县城成长为红色文旅目的地,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达成流量向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双重沉淀;《十八洞村》则经过展露苗寨风光和脱贫实践,让旅客在探访中既欣赏自然景观又感受时代变迁,影片流量转化为利用文旅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印证效应协同机制的可持续性。
(四)资源协同机制,整合多元资源促进深度融合
资源协同机制是打破资源壁垒,将分散的影视资源、文旅资源、文化资源纳入统一框架的过程,达成“1+1>2”的整合效应,影视资源涵盖拍摄设备、IP 版权、创作人才等,而文旅资源则包含景区、酒店、交通等基本设施,文化资源则指地域文化、民俗传统、红色记忆等精神内核。各地经过资源重组可形成影视创作取材文旅资源,文旅项目承载影视 IP,文化内核贯穿两者的良性循环。
例如,潇影集团构建的 作上深入挖掘湖南 14 个地市州文旅资源,《女书传奇》与永州联手 旅开发上,潇影艺术小镇整合电影博物馆、摄影棚、咖啡馆等设施, 能体验剧本杀、手工制作等活动,进而实现影视资源和文旅场景融合;红影文 体空间,保留工业遗产质感的同时注入现代影视元素,使物理空间变 资源整合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文化内核的串联,让每一处场景、每一项活动都传递着长沙的影视基因和城市精神
创新是“电影+文旅”融合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涵盖内容模式创 新以及技术应用和业态模式突破,其中内容创新要求电影从单纯的城市宣传转向情感共鸣, 国 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打造沉浸式VR 体验场景,业态创新则需突破传统观光模式,继而开发剧本游、影视 动项目。创新协同机制意味着各个领域创新相互激发,技术赋能内容创作,内容反哺业态升级,最终形成螺旋上升的创新生态[4]。
例如,潇影集团在创新协 事转而聚焦普通人的夜晚故事,用一碗粉” 在技术层面上,对于潇影互动娱乐传媒和芒果幻视联合打造的虚 技感;在业态层面上,潇影文旅推出《偏偏爱湖南》 与吉首联手开发的剧本游则将矮寨大桥、德夯苗寨等景 在而是相互关联,短视频传播为电影预热、虚拟人拓展 IP 应用场景、剧本游则让电影场景从银幕走 向实地 ,构建“内容— 技术—业态”的创新矩阵。
三、“电影+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以政策为引领,激活融合新动能
政策作为“电影+文旅”融合顶层设计,其作用在于构建制度框架、明确发展方向、破解协同壁垒,应当涵盖规划引导、要素保障以及激励机制三方面:对于科学政策体系规划引导而言,“潇影重振计划”明确以湖南为核心开发内容,聚焦主旋律、商业和艺术电影三大方向,为长沙“电影+文旅”划定重点赛道并防止同质化;在要素保障层面,潇影艺术小镇挂牌“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电影基地”,在土地、资源协调上获得政策倾斜,降低影视文旅项目落地成本;激励机制则经过湖南省委宣传部支撑的电影编剧研修班等举措,鼓舞创作者挖掘当地素材并培育优质内容[5]。
例如,湖南对“电影+文 的提出明确将“以湖南为核心开发内容”作为主攻方向且为集团 举办电影编剧研修班,组织全国各地创作者深入长沙等地 的引导,在具体项目上,潇影艺术小镇挂牌“马栏山视频文 视文旅项目落地。这些政策并非单向输出而是经过调研企业需 消除障碍,跨区域资源协调流程使《女书传奇》等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形成政 响应及反馈改良的循环
(二)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业态组合式
市场需求是“电影+文旅”融合风向标,只有精准捕捉旅客消费偏向,才能设计出有竞争力产品和服务,现如今的旅客对文旅需求已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体验”,从“单一观光”转向“多元消费”,这要求融合业态具备互动性、沉浸性、独特性等特征[6]。以市场为导向则需创建消费需求调研机制,经过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动态调整产品组合,同时兼顾各类客群需求:针对青少年群体,潇影艺术小镇开发红色剧本演绎、红船模型制作等研学课程,将《烽火塘田》等红色电影中的革命精神融入实践体验,契合其成长教育需求;面向年轻人,《长沙夜生活》取景地黄兴南路步行街、长沙文和友等,联动推出“夜游打卡路线”搭配剧本游等潮流项目,呼应其对城市烟火气和互动体验的追求;针对中老年群体,《十八洞村》《堡垒》等影片带动的红色旅游线路以历史场景还原与故事讲解为重点,满足其追溯红色记忆的需求。
例如,潇影集团业态创新始终 经济”的热衷,《长沙夜生活》将黄兴南路步行街、livehouse 等夜场景融入剧情, “夜游长沙”主题线路来串联电影取景地和夜市美食, 红色光影”课程,经过参观电影博物馆、演绎红色剧本等活动,吸引 国教育 相结合;针对家客群体,红影文创园引入非遗皮影、五谷拼贴画等亲子项目, 影及传统文化融合。这种“电影 IP+细分市场”的组合策略,既防止产品同质化又经过多元业态覆盖更 ,实现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
(三)以体验为抓手,深耕文化沉浸感
体验能提升“电影+文旅”融合的竞争力,其本质是让旅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他们在互动中感受电影IP和城市文化魅力,深耕文化沉浸感需从场景还原、情感共鸣、行为参与三个层面入手:场景还原上,《那山那人那狗》这部电影将绥宁县的秀美风景完整呈现出来,旅客穿行其间就像是走进银幕里的绥宁苗寨,那种“入戏”的沉浸感油然而生;情感共鸣方面,《秋收起义》这部电影的拍摄地经过实景展陈和讲解员的故事复述将影片中的感情转化为旅客可触摸的历史温度,让人在驻足中体会红色精神;行为参与则体现在潇影艺术小镇的实践中,不管分组演绎红色剧本、亲手制作红船模型,还是在电影梦工厂体验配音、表演,旅客都能在行动中深化对湖湘文化和电影艺术的理解,促使这种体验从视觉感知沉淀为情感记忆。
例如,潇影艺术小镇的“光影育人 体验式融 近距离接触《十八洞村》《那山那人那狗》等影片拍摄道具,经过解 看电影”到“懂电影”的认知升级;在“演员请就位”活动中,旅客随 在演绎革命故事过程中透彻体会先辈精神品质;在红船模型制作课程中 践中理解“红船精神”的内涵。这些体验项目并非简单的娱乐而是将电影 融合 悟,最后形成对长沙影视文化和红色精神的深度认同。
(四)以人才为支撑,锻造复合型团队
“电影+ 这类人才需兼具影视叙事、文化挖掘、市场 [7] 。人才培育需构建“引进+培育 影视创作人才行动计划”精准吸纳导演、编 端人才缺口;培育体系采用校企协同和实践 建设等方法定向培养专业人才,而长沙 领域整合技能;激励机制层面除股权分红外,潇影集 习强企”专题讲座等成长通道,形成留才聚才的良好生态,促进影视从 业者和文旅从业者知识共享及理念碰撞
例如,潇影集团携手长沙文旅采取多种方法锻造复合型团队,在人才培育上与湖南高校联手开设“电影文旅”定向班,课程涵盖影视制作、景区管理、市场营销等内容,为产业发展储备后备力量;在项目实践中,电影创作团队既涵盖影视导演、编剧,也吸纳文旅策划人员,保障影片内容符合艺术规律的同时具备文旅传播价值;在交流平台建设上,潇影协助长沙文旅举办电影编剧研修班,邀请国家知名编剧、导演和当地文旅从业者交流,促进跨领域思想碰撞。这种“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模式不仅仅为当地培养一批能胜任“电影+文旅”项目的骨干,更推动长沙影视和文旅行业人才互通。
Related Articles
信息技术与小学高段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研究
Sep 12, 2025
石油化工油品储罐计量与测量仪表设计
Dec 13, 2024
3D 直写打印在功能性结构电子组件中的应用研究
Oct 12, 2025
学情差异视角下的小学体育立定跳远教学研究
Sep 5, 2025
“辨证施术”中医护理技术方案对肺癌咳嗽的干预效果观察
Oct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