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信息技术与小学高段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研究

作者

李蕾

辽宁省锦州凌海市余积镇余积小学 121202

一、引言

随着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的推进,小学高段语文教学面临从 “传统讲授”向 “智慧探究” 的转型挑战。此阶段学生虽具备一定语文基础,但在深度阅读、逻辑表达等方面仍需引导。信息技术凭借多媒体、大数据等优势,可打破教学时空限制,丰富教学形式。然而,当前部分融合实践存在 “重形式轻实效” 问题,未能真正服务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因此,探究二者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案例,对推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融合的现存问题

2.1 融合目标模糊,偏离语文教学本质

部分教师在融合过程中过度追求技术展示,将教学重点放在多媒体课件的视觉效果上,比如在《山居秋暝》教学中,花费大量时间制作动态山水动画、搭配流行背景音乐,却未预留足够时间引导学生逐句分析 “空山新雨后” 的炼字妙处,也未组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平仄韵律与王维 “诗中有画” 的风格特点,这种重技术轻内容的做法,使得技术应用与语文教学目标严重脱节,不仅无法帮助学生积累经典语言素材、提升文本解读能力,更难以实现文化传承与审美素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2.2 资源运用不当,缺乏系统性整合

当前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教师虽能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各类语文教学网站获取大量数字化教学资源,但常存在 “碎片化” 使用问题,比如在《只有一个地球》教学中,教师先后播放地球卫星影像视频、环境污染新闻片段、环保公益广告,还穿插推送多篇科普文章链接,却未根据 “理解地球的珍贵 — 分析环境破坏的危害— 树立环保意识” 的教学逻辑对这些资源进行梳理,既未标注每个资源对应的教学环节,也未设计资源与文本结合的思考问题,导致资源之间缺乏逻辑关联,学生在课堂上疲于切换观看内容,无法将资源信息与课文知识点有效结合,不仅难以辅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生态保护知识体系,还分散了学生对文本重点内容的关注,显著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2.3 互动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足

在融合教学实践中,多数课堂仍以教师 “单向输出” 为主,信息技术的互动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虽有部分教师采用在线答题、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但互动设计缺乏层次性与趣味性,比如在《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中,教师仅在课堂中间穿插一次在线答题,题目均为 “五壮士分别是谁”“他们跳崖的地点是哪里” 等简单知识记忆类题目,既未设计 “五壮士为什么选择跳崖而非投降”“作者通过哪些描写突出壮士的英雄气概” 等需要深度思考的探究题,也未搭建小组协作分析的互动场景。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高段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3.1 聚焦教学目标,构建情境化教学模式

以语文教学目标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与文本内容相符的情境,帮助学生沉浸式理解知识。例如,在《草原》教学中,通过 VR 技术还原草原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场景,配合音频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原的辽阔与作者的情感。同时,结合情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从 “感知情境” 到 “解读文本”,再到 “表达感悟”,实现情境与教学目标的深度契合,提升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3.2 整合优质资源,打造个性化学习体系

基于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等优质资源库,结合小学高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需求,对数字化资源进行分类整合。按照 “预习 - 课堂 - 课后” 三个环节,构建分层资源体系:预习阶段提供文本解读微课、生字闯关游戏;课堂环节推送拓展阅读材料、小组合作任务单;课后布置个性化练习与写作互评任务。

3.3 创新互动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互动优势,设计多元化、趣味性的互动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在线协作平台开展 “小组剧本创编” 活动,如学习《将相和》时,学生通过平台共同编写剧本、分配角色,并录制表演视频进行班级分享;课后借助班级博客开展“阅读心得交流”,学生上传读后感、绘制思维导图,教师与同学实时评论互动。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高段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实践

4.1 案例一:《圆明园的毁灭》沉浸式阅读教学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以 “感悟历史、激发爱国情怀” 为教学目标,借助信息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课前,通过班级群推送圆明园 3D 复原视频与历史资料包,让学生初步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圆明园遗址图片” 与 “文物回归新闻”,对比呈现 “辉煌与毁灭”,引导学生思考 “圆明园毁灭的原因”;随后,组织学生在在线讨论区发表观点,教师实时筛选优质发言进行课堂展示;课后,布置 “文物保护倡议书” 写作任务,学生通过线上平台提交作品,同学间相互点评修改。

4.2 案例二:《少年闰土》跨学科整合教学

结合小学高段语文与科学、美术学科的融合需求,在《少年闰土》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跨学科学习场景。课堂伊始,通过科学微课讲解 “闰土捕鸟、看瓜刺猹” 的自然常识;随后,引导学生在美术绘图软件中绘制 “闰土活动场景图”,并在图旁标注课文相关语句;接着,学生将作品上传至班级展示平台,分享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最后,教师结合学生作品,深入分析闰土的性格特点与文本的语言描写手法。该案例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还培养了其跨学科思维,课堂学生参与度达 92% 。

4.3 案例三:“班级线上读书会” 课后拓展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教师依托信息技术开展 “班级线上读书会” 活动。每月确定一个阅读主题(如 “动物小说”“成长故事”),学生自主选择书籍阅读;阅读过程中,通过在线笔记工具记录好词好句与阅读疑问;每月末开展线上读书会,学生利用视频会议分享阅读感悟,展示自制的读书海报或思维导图;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阅读时长、笔记内容,针对性地给予阅读指导。经过一学期实践,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平均增加 2 本,阅读分析能力明显提升。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融合的问题分析、策略探究及案例实践,得出以下结论:其一,二者的深度融合需以语文教学目标为核心,避免技术应用的形式化,确保技术服务于教学本质;其二,优质资源的系统性整合与个性化互动设计,是提升融合实效的关键路径,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其三,文中三个教学案例验证了融合策略的可行性,为小学高段语文教师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参考。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学情分析、个性化辅导中的应用,推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向更智慧、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玲芳. 信息技术赋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实践与研究[N]. 科学导报,2025-08-08(B04).

[2] 黄镜明. 信息技术赋能小学语文教学的效能策略探究[N]. 陕西科技报,2025-06-20(002).

[3]周立红. 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深度学习研究[N]. 江苏科技报,2024-12-02(B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