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李思颖
长沙市长郡外国语实验中学
初中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既要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也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当前部分初中语文课堂仍存在 “教师讲、学生听” 的单一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将文本中的情感、思想与自身生活经验关联,导致 “读不懂、写不出、说不好” 的问题突出。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 “以境促学”,其应用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契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初中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动的情境能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画面、场景,降低理解难度。情境能打破课堂与生活的界限,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本质。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熏陶。情境教学法通过还原文本的时代背景、人物处境,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文本解读:创设沉浸式情境,深化理解与共鸣
文本解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逐字逐句分析,易使学生陷入 “碎片化理解”,难以把握文本的整体情感与主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沉浸式情境,能让学生 “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
1.多媒体情境:借助音、视、图融合的方式还原文本场景。例如教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播放秋风呼啸的音效、展示破旧茅屋的图片,配合低沉的配乐朗诵,让学生直观感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的凄惨场景,进而理解诗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博大胸怀。相较于单纯的文字分析,多媒体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增强情感体验。
2.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通过扮演文本角色,理解人物的语言、动作与心理。在教学《孔乙己》时,可设置 “咸亨酒店” 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孔乙己、掌柜、小伙计、短衣帮等角色,通过对话、动作的演绎,体会孔乙己 “排出九文大钱” 的得意、“窃书不能算偷” 的迂腐,以及周围人对他的嘲笑与冷漠,进而深刻理解小说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需主动分析人物性格,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二)写作教学:创设生活化情境,解决 “无米可炊” 难题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常因缺乏生活体验、不知如何表达而畏惧写作,出现 “内容空洞、语言干瘪” 的问题。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与情感载体,让写作回归生活。
1.观察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积累写作素材。例如在 “校园生活” 主题写作教学中,创设 “校园角落观察” 情境,让学生分组观察校园的花坛、操场角落、图书馆的一角,记录观察到的景物(如 “雨后的月季花瓣上沾着水珠,风吹过时轻轻颤动”)、人物(如 “图书馆里管理员阿姨轻声提醒同学保持安静”)、声音(如 “课间操后篮球撞击地面的‘砰砰’声”)。通过具体的观察情境,学生能发现生活中的 “写作素材”,避免写作时 “无米可炊”。
2.体验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真实情感,提升写作的感染力。例如在 “感恩” 主题写作教学中,创设 “写给最想感谢的人” 的体验情境,让学生回忆与感谢对象的相处细节(如 “生病时妈妈深夜送我去医院”“考试失利时老师的鼓励”),并通过 “模拟对话” 的方式,将内心的感谢转化为具体的语言。体验情境能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让写作不再是 “编造故事”,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三)口语交际:创设互动式情境,提升表达与应变能力
口语交际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中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的模式,难以让学生在真实的交流场景中提升能力。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互动式情境,能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锻炼表达、倾听、应变能力。
1.日常交际情境:模拟生活中的常见交际场景,如 “购物砍价”“问路”“道歉” 等。例如在 “礼貌用语” 教学中,创设 “超市购物” 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与售货员,模拟 “询问商品价格”“提出退换货需求”“感谢售货员帮助” 等对话场景,引导学生使用“您好”“麻烦您”“谢谢” 等礼貌用语,规范口语表达。
2.主题辩论情境:围绕争议性话题创设辩论场景,提升逻辑表达能力。例如在 “网络利弊” 主题教学中,创设辩论情境,将学生分为 “网络利大于弊” 与 “网络弊大于利”两组,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文本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反驳对方的观点。辩论过程中,学生需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路,倾听对方的观点,及时调整辩论策略,能有效提升口语表达的逻辑性与应变能力。
三、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一)情境创设需紧扣教学目标,避免 “形式化”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若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目标脱节,会导致“为情境而情境” 的形式化问题。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若单纯为了 “活跃课堂”,创设 “三国游戏” 情境,而未围绕 “理解诸葛亮的忠诚与北伐的决心” 这一教学目标,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情境创设需紧扣文本主旨、教学目标,确保情境能为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服务。
(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避免 “教师主导”
情境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若教师在情境中过度主导,如 “规定角色扮演的每一句台词”“直接给出探究问题的答案”,会剥夺学生的自主思考与体验空间,导致情境教学沦为 “教师的独角戏”。因此,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应扮演 “引导者” 的角色,如在角色扮演前提供人物分析思路,在探究情境中适时点拨,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自主表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四、结语
情境教学法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它通过创设生动、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实际应用中,教师需紧扣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避免形式化、教师主导、脱离实际的问题,让情境教学法真正服务于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
[2] 王荣生。初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 张雪梅。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教育探索,2021(5):45-48.
[4] 刘艳。生活化情境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J]. 语文建设,2022(8):32-35.
[5] 陈明华。互动式情境在初中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 (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