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标农田中农药残留监控技术及其在种子选育中的应用

作者

耿如意

兴安盟科右前旗德伯斯镇人民政府 内蒙古兴安盟 137708

引言: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标农田建设已经成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到 2025 年为止,我国已经成功建设了超过 10 亿亩的高标准农田,这些农田的主要特点包括提高土壤的肥力、完善的灌溉和排水系统以及增强的抗灾能力。但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农田生态系统存在残留污染的风险,这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种子作为农业生产之源,农药残留特性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后续栽培期间环境风险的大小。

1 农药残留监测技术概述

农药残留监测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传统和新型技术相互补充,实验室检测和现场快检相互配合的多元化系统。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因其出色的分离能力和准确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已经成为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等农药检测的首选标准,能够同时对上百种化合物进行分析,其检测下限可降至 0.001mg/kg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成功地突破了对热不稳定农药的检测难题,其对氨基甲酸酯、磺酰脲类等水溶性农药的检测灵敏度比传统技术提高了 10-100 倍。免疫分析技术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实现快速的筛查,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能够在 30分钟之内完成样本的检测工作,胶体金试纸条的检测时间更是压缩到了五分钟,以适应田间地头的即时检测的需要。生物传感器融合了纳米技术和分子识别部件,利用石墨烯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器可以检测到 0.01-100ng/mL 的有机磷农药,并且这种传感器可以被重复使用超过 50 次。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通过使用金属纳米结构来增强分子的振动信号,使得对福美双等农药的检测灵敏度超越了皮摩尔级,并与便携式拉曼仪配合,实现了现场的无损检测。

2 高标农田特点与农药残留特性

2.1 高标准农田环境特征

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等多种工程手段,高标准农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了 15%-20% 的显著提升,同时其保水和保肥能力也有了明显的增强。采用滴灌、喷灌等高精度灌溉方法,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了超过 40% 的提升。这些改善引起了土壤农药迁移转化路径的变化,残留分布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

2.2 农药残留迁移规律

相关的科学研究指出,在高标准农田环境中,有机磷农药对黏土矿物表面的吸附能力比在普通农田中提高了 30%-50% ,同时其半衰期也延长到了 20-30 天。利用微孔灌技术,农药在 0-20cm 的土壤层中的分布比例增加到了 75% ,这大大减少了地下水受到污染的风险。但施用生物炭改良剂可能会强化农药吸附和固定,造成作物后期吸收风险加大。

2.3 环境风险评估模型

利用 GIS 技术进行的农药残留扩散模拟结果表明,在高标准农田中,新型农药如吡虫啉在使用后的 72 小时内,有 80% 的残留物主要集中在植物表面,与传统农田相比,通过雨水侵蚀进入土壤的比例下降了 18% 。但长期累积效应仍不可忽视,连续 3 年施用相同农药的田块,土壤残留量可达初始施用量的 1.2-1.5 倍。

3 农药残留监控技术在种子选育中的应用

3.1 种子选育的目标与要求

现代种业发展呈现"高产优质绿色"三位一体趋势。2025 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绿色种质资源评价标准》明确规定,主要农作物种子需满足:有机磷农药吸收系数 <0.5 ,生物降解率 >85% ,残留消解半衰期 <7 天。这要求选育过程必须建立全生命周期残留

监控体系。

3.2 监控技术在种子资源筛选中的应用

监控技术给种子资源筛选带来了精准化和智能化基因,将低残留种质的挖掘推向分子设计时代。利用基于 HPLC-MS/MS 技术的高通量检测平台,能够对万份级的种质资源库进行农药吸收和代谢特性的迅速筛选,这在水稻种质筛选项目中尤为明显,通过对三唑磷在植株各组织内分布差异的检测,将三唑磷定位于吸收系数小于 0.3 的“广 8 优166”,该品种根系细胞壁结合蛋白 OsABCG45 表达水平是常规品种的 2.3 倍,是减少农药吸收关键分子标记。基因编辑技术和残留监测耦合使用使得抗逆性和低残留性的协同选育得以实现;CRISPR/Cas9 在敲除小麦 TaP450 基因之后,植物体内对戊唑醇的代谢效能增加了三倍,同时在田间的残留物消解速度也提升了 27% ,而且还维持了其对白粉病的原有抗性。通过代谢组学的研究,发现了残留的调控网络。玉米品种“郑单 958”在接受药物处理后,其叶子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量与氯氰菊酯的降解速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3.3 在育种过程中的农药残留监测与调控

在育种的全过程中,农药残留的监测和调控构成了一个动态闭环,这一闭环从杂交授粉阶段一直持续到品种的最终审定。便携式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仪能够实时监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花粉中吡虫啉的残留,并与无人机授粉技术相结合,以优化花粉的传播途径,将生殖器官中农药沉积量减少到 0.015mg⋅kg-1 以下,从根本上降低了残留传递风险。在使用基因编辑工具 CRISPR/Cas9 精确敲除小麦 TaGSTU1 基因之后,植株与苯醚甲环唑的谷胱甘肽的结合能力增加了 40% ,田间实验结果表明,编辑品种在施药后的 10 天内,其残留消解率比常规品种高出 35% ,

3.4 新品种农药残留特性评估与验证

对新品种的农药残留特性进行评价和验证,搭建了“实验室一田间一市场”全链条的验证体系以保证低残留表型的稳定传递。多环境试验网络覆盖了多个生态区,对小麦新品种“中麦 578”进行了三年的跟踪监测,发现它在北方的冷凉地区种植时,氯吡脲在我国南方的残留消解半衰期比南方增加了 6 天,安全间隔期需要调整到 35 天才能确保食用安全。代谢组学技术对残留调控机制进行解析,发现水稻品种“宁粳 7 号”在施药后叶内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其对三唑酮的降解速率存在极显著相关,相关代谢通路基因表达量可以用作低残留选育分子标记。

4 结论

高标农田建设和种子选育深度结合为农药残留治理提供一种全新技术范式。通过构建"监测技术智能化,种质筛选精准化,育种调控基因化,评估与验证系统化"的技术体系,可实现农药残留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管控。今后的研究需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纳米材料用于残留降解的研究;2)人工智能协助品种选育决策系统研制;3)跨国种质资源残留特征数据库的构建。预计 2030 年前,中国主要农作物种子的低残留特性将得到充分实现,全球农业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将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邵俊昌.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25,(04):91-93.

[2]冯婉瑜.针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的食品安全管理策略[J].食品安全导刊,2024,(25):53-55.

[3]王瑶瑶,郭晓勋.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5):41-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