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社会适应问题的对策研究
石倩瑶
福州大学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0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许多老年人跟随子女迁移到城市生活。这种“被动城市化”把大量 60 岁以上老人从熟人社会连根拔起,嵌入一个对他们而言陌生、快速且复杂的都市环境。然而,既有研究多聚焦“养老资源”或“子女赡养压力”,较少将随迁老人视为具有能动性、需要再社会化的适应主体,对其在社区参与、数字融入过程中的障碍缺乏系统考察。
(二)研究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研究填补“随迁老人社会工作”本土理论的空白,回应“积极老龄化”框架下的社会、家庭、个人能够做什么的问题。研究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了解老年人在现代城市环境中的适应过程及其困难。
从实践层面看,研究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具体的介入策略和方法,其结果将帮助社会工作者把握随迁老人的特定需要,从而提供个性化服务,构建一个更为包容和温暖的社会。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老年流动人口的关注较多集中于老年人的身体或心理健康方面,其中以老年人的抑郁状况评估为主;国内学者对于随迁老人社会适应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描述老年流动人口总体特征及迁移模式,从生活满意度、家庭关系、情感需求等方面着手。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分析与随迁老人社会适应问题以及社会工作介入有关的文献,形成对研究问题的历史发展、理论框架与现状分析的总结。
(二)访谈法
对研究对象随迁老人以及家庭成员、老人所在的社区进行观察访谈,系统了解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问题。
第二章 概念界定
一、农村随迁老人
农村随迁老人是指由于子女在城市工作生活,为了家庭团聚、照顾老人或者让老人帮忙照顾孩子,而将老人从农村接到城市一起生活,在城市生活超过三个月的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二、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指个体在生活中逐渐接受现有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能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对特定环境中的社会刺激做出反应。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就会陷入困惑之中。
第三章 随迁老人面临的社会适应问题
一、生活差异
文化差异,是横亘在随迁老人与城市生活之间的第一道沟壑。在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随迁老人过去的生活与城市文化存在差异。部分老人习惯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温馨的邻里关系,进入城市后,他们对快节奏的生活和相对疏离的人际关系感到不适应。而更大的震荡来自数字化浪潮,如不会扫码、不会线上挂号,数字鸿沟放大了他们对陌生环境的恐慌。另外,不同的居住环境也需要老人去适应。城市居住环境与农村大相径庭,如公寓生活、公共交通等,复杂的路况也让一些老人担心自己会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二、社交隔离
一些老人不擅长使用普通话,当他们迁移到与过去的语言环境差异较大的城市时,可能会遇到沟通障碍而被迫减少参与社区活动的次数,这些障碍加剧了他们的不安全感和挫败感。曾经的传统社交圈受到冲击,新的社交环境难以融入,社交隔离成为随迁老人普遍存在的社会适应问题,使得他们成为了“城市边缘人”。
三、经济压力
高昂的生活成本对于依赖子女或退休金有限的老人来说是一大负担。他们可能担忧自己会加重子女的经济负担,从而感到压力和内疚,而这些压力可能转化为家庭矛盾的潜在诱因。
四、心理问题
抑郁、认知障碍等问题在随迁老人中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原住老人。离开了熟悉的农村环境,随迁老人可能会产生失落感、孤独感以及抑郁症状。由于对心理健康的普遍忽视,他们可能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导致情况恶化。同时,心理疾病治疗需要连续性与熟悉感,而城市就医的陌生感与复杂化也放大了老人们的焦虑。
第四章 社工介入的对策分析
随迁老人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环境、心理适应等多个层面。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社工可以从社区、家庭及个人层面分析,提出实用的对策。
一、社区层面的对策
社工可以帮助随迁老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运用小组工作,定期组织社交活动,促进老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帮助他们建立新的社交圈;在社区中开设社会适应课程,教授城市生活技能,如手机的使用等,帮助老人更快适应城市生活。同时,加强与政府单位、非政府组织、企业等之间的合作,为老人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如在日常生活中,与医院等部门合作为老人提供定期的健康检查、疾病预防讲座等,帮助他们保持健康。
二、家庭层面的对策
除了针对老年人的培训外,社工也可以为家属开设教育课堂,提高他们对老年心理和生理变化的理解,提升照顾老人的能力,使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全。
三、个人层面的对策
社工为随迁老人自身提供服务时可以着重从心理调适与自我发展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鼓励随迁老人积极调节自身心理状态,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缓解各类情绪困扰,通过运动、交流等方式释放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另一方面,对于有意愿且有能力的老年人而言,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为日后能够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创造条件,拓宽经济收入渠道,发挥自我价值,丰富晚年生活。
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能够发现随迁老人面临生活差异、社交隔离、经济压力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社工可以从多个维度帮助随迁老人解决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和舒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增进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小花.随迁老人社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江苏常州为例[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21,23(1).
[2]杨菊华.空间理论视角下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J].社会学研究,2021,36(3)
[3]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彭大松.家庭化流动背景下老年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6)
[5]曾心雨,黄丹.老年囤积障碍的风险及社会工作介入——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支撑[J].才智,2022(27).
[6] 黎昌珍,饶玲瑜.数字包容视角下“老漂族”的数字融入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4(5).
[7]李细香.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低龄老年人社区参与的难点与对策[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6(12).
[8]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R].中国人口出版社,2017.
[9]罗程琳,李玥冉.数字失声: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与媒介素养[J].新媒体研究,2022,8(17).
[10]周红云,胡浩钰.社会支持对流动老人社会融合的影响——基于武汉和深圳的调查数据[J].西北人口,2017,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