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军地协同机制在双拥工作中的创新实践

作者

李培有

白城市洮北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

双拥工作是民族团结的“催化剂”。在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擦亮“立功群体”金字招牌,朝阳寨全村 41 户人家走出 22 位戍边军人,88 人次荣立军功;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开展“百企千店”社会化拥军活动,推动社会化拥军向纵深发展……将红色基因与民族文化融合,打造情感共鸣点。

我国现有退役军人 5700 多万人,并以每年几十万人的速度递增。部门管理职责分散,退役军人一体化服务平台还不完善,缺乏统一服务标准和流程,导致服务效果参差不齐。现阶段,部分地区将解决军人“后路、后院、后代”问题纳入双拥工作重点,例如通过专项帮扶解决军人家庭实际困难,推动军地资源整合,增强了军人职业保障的获得感。

这些实践创新了军民双向支持模式,既强化了部队战斗力生成,又提升了地方治理水平,为新时代双拥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海南样板”。

二、军地协同机制在双拥工作中的创新实践策略(一)持续深化双拥共建,推动拥军优属工作实干笃行

第一军地双方应加强沟通协调,定期召开双拥工作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双拥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例如,在军人子女教育方面,教育部门与军队相关单位协同,制定军人子女入学入托的优先保障政策,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掌握军人子女入学需求,保障他们能够顺利接受优质教育。

第二强化拥军支前,助力部队建设。 巩固双拥创建成果,构建“一对一”帮扶指导体系,组织党政领导参加“军事日”“军营开放日”等活动。常态化开展悬挂光荣牌、送立功喜报、退伍军人光荣返乡等工作,同时关注解决官兵“三后”问题,全力服务部队练兵备战。

第三深化红色基因传承,厚植爱国情怀。 依托烈士寻亲线索推送机制,深度挖掘革命先烈事迹,创作英烈主题文艺作品。同时,充分发挥军休干部红色资源优势,依托烈士“讲解员实训基地”,广泛开展红色故事宣讲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军营活动,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1]。

(二)构建智慧双拥模式,提升服务效果

新型智慧双拥模式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构建集信息发布、互动交流、资源共享于一体的智慧双拥平台。退役军人服务云平台是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主要六项运行模块,分别是管理平台、服务平台、统一门户、机构管理、办公协同、数据中心。

(1)管理平台包含六项业务内容,分别是退役军人接收登记(基本信息、军人信息、档案信息、信息功能);退役安置(退役军人接收、伤残移交、政府安置、转业、复员军人);军休服务(军休人员接待、安置、军休文化生活管理、军休医疗服务管理);抚恤优待(优待对象认定、残疾等级评定、优抚补助金发放、护理费发放管理、残疾辅助机械申请管理、义务兵家庭优待管理、双拥模范考核管理、医疗补助管理、走访慰问、帮扶补助);创业就业服务管理(转业安置、就业管理、自主创业、政策扶持);党建管理(党员管理、诚信管理、教育培训)。

(2)服务平台包含五项业务内容,分别是互联网场景式服务大厅、自助办理机服务、智能客服机器人、掌上移动APP、微信公众号。

(3)统一门户包括五项业务内容,分别是新闻动态、政策解读、网上信访、法律援助、创业风采。

(4)机构管理包含四项业务内容,分别是服务机构管理、服务资源管理、服务项目管理、服务经费管理。

(5)办公协同包含七项业务内容,分别是通知公告、文档管理、待办业务、信息检索、电子签批、流程督办、公文流转。

(6)数据中心包含四项业务内容,分别是数据产生、数据挖掘、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全生命周期分析、决策分析、多维度分析、可视化展示)。

(三)推进退役军人安置渠道多元化建设

在新时期的退役军人就业保障优化进程中,必须创建更加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退役军人就业保障的制度,这就需要结合现状以及我国退役军人的实际情况,打破过去简单的安置模式和单一的指令性安置办法,积极地对退役军人做好指导工作,根据士兵在部队所学技能实施多渠道,多形式的安置办法,对符合安排工作的退役军人,一切团体,企业不分所有制形式的组织,都有按照国家规定安置退伍军人的义务,都要根据国家安置退役军人的相应法规实施安置工作[2]。其次,在安置退伍军人的工作过程中,既可以由政府对退伍军人进行工作安排,还可以让其到市场竞争就业或创业,国家对自谋职业的军人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通过广开安置,真正地把安置保障灵活化,多元化。

(四)发挥军地优势,大力营造爱国拥军氛围

双拥工作是实现军地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革命战争年代,军队需要兵员和给养,人民群众需要解除压迫,在双拥工作推动下,军地双方有效融为一体。和平建设时期,军队要进行军事斗争准备,地方要搞好经济建设,各级双拥工作机构积极协调,在脱贫攻坚、抢险救灾中充分发挥军队人力资源优势,在军队演习演训、军人退役安置等方面有效挖掘地方资源优势,实现了合作共赢。同时,要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 73 周年,组织开展双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充分运用宣传栏、电子屏、报刊、电视、网络、微博、微信,大力宣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及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国家对军队退役人员的安置保障举措,在全国营造浓厚的双拥氛围,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军民投身强国强军实践和地方建设发展的政治热情[3]。通过宣传新时期双拥共建的新成果,弘扬树立一批双拥典型集体和个人。大力宣扬“最美退役军人”的典型事迹,鼓舞引导广大退役军人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优良传统、服务奉献社会、维护和谐稳定,引导广大军民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动员全社会参与开展双拥活动,进一步强化广大军民的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营造双拥工作社会氛围。

结语

综上所述,军地协同机制在双拥工作中的创新实践工作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需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实际工作推进过程中,可以借助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增强服务大局意识、建立服务保障机构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许淑贤.回顾延安双拥运动历史谱写新时代双拥工作新篇章[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4,(05):33-34.

[2]陈勇,卜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提高新时代双拥工作质量水平[J].政工学刊,2023,(04):17-19.

[3]谢春.推动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0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