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融入研究

作者

时娟

天水市清水县西关小学

引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而小学语文课程承载着文化传承与语言能力培养的双重使命。大单元教学以统整的主题为核心,打破单篇课文的局限,通过整合教学目标、内容与活动,为学生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文化“整体性、关联性”的特点高度契合。然而,当前部分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在传统文化融入中,仍存在融入碎片化、与语文目标脱节、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因此,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融入路径,对实现语文教学与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原则

(一)传统文化融入的核心价值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助力文化认同培育,通过系统学习传统诗词、民俗故事、经典典籍片段等内容,让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立文化归属感;二是深化语文素养提升,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语言素材与思想内涵,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提升审美能力与思维品质,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形成互补;三是丰富教学内容维度,为大单元教学提供多元的文化素材,打破单一的文本教学局限,让教学主题更具深度与广度。

(二)文化融入需遵循的目标契合原则

传统文化融入需与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目标紧密契合,避免文化内容与语文教学目标脱节。在设定大单元教学目标时,应将传统文化素养目标与语言能力目标、思维能力目标同步规划,例如在“传统文化中的节日”主题大单元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与节日相关的字词、句式,也要让学生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寓意,确保文化融入服务于语文教学整体目标,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感知”的同步推进。

(三)文化融入需遵循的儿童适配原则

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传统文化融入需遵循儿童适配原则。在内容选择上,应优先选取浅显易懂、趣味性强的传统文化素材,如简短的童谣、生动的神话故事、直观的传统工艺介绍等;在呈现方式上,需避免抽象的理论讲解,通过情境创设、故事讲述、趣味活动等形式,让传统文化以更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方式呈现,降低学习理解难度。

二、当前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现存问题

(一)文化融入碎片化,缺乏系统性

部分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在融入传统文化时,仅在单篇课文教学中零散插入文化知识点,未围绕大单元主题构建完整的文化内容体系。例如在“自然之美”主题大单元中,仅在某篇古诗教学中提及传统山水文化,未将传统节气、自然题材的民间故事等内容整合进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呈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的文化认知框架。

(二)文化内容与语文教学目标脱节

部分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时,过度侧重文化知识的讲解,忽视了与语文能力培养的结合。例如在教学传统寓言故事时,仅聚焦于故事背后的文化道理,未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语言表达特点、梳理叙事结构,导致文化教学与语文教学目标脱节,既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也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形成“为文化而文化”的教学误区。

(三)教学形式单一,缺乏互动体验

当前传统文化融入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多以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被动式教学为主,缺乏让学生主动参与的互动体验环节。例如在介绍传统书法文化时,仅通过图片展示书法作品、教师讲解书法知识,未组织学生

进行简单的书法临摹、书法作品赏析讨论等活动,导致学生难以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兴趣与参与度较低。

三、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

(一)围绕单元主题,构建系统的文化内容体系

以小学语文大单元主题为核心,梳理与主题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构建“主题引领—分层整合”的文化内容体系。首先,根据单元主题确定核心文化方向,例如“家国情怀”主题可围绕传统爱国诗词、历史人物故事、家国题材的民间传说等方向整合内容;其次,将文化内容按“基础感知—深度理解—实践运用”的层次划分,与单元教学的课时进度同步匹配,确保文化内容随教学推进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文化认知。

(二)关联语文目标,设计“文化 .+ 语言”融合活动

将传统文化内容与语文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可以设计一系列“文化感知”与“语言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活动。以“传统节日”主题大单元为例,可以策划“节日诗词诵读与仿写”活动,让学生在深入诵读中秋、春节等节日相关诗词的过程中,体会节日的文化内涵,同时模仿诗词的句式和韵律,创作自己的节日小诗,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节日文化的感受。此外,还可以设计“节日故事讲述与续写”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节日故事的叙事结构,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续写故事,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还能在思维训练和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得到同步发展。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文化互动体验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创新传统文化教学形式,旨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首先,我们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展示传统的服饰和道具,以及创设真实的传统文化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其次,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如让学生分组收集关于传统民俗的资料,制作手抄报,并进行小组间的展示与交流,这样的互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此外,引入实践体验活动也是重要的一环,例如在“传统工艺”单元中,组织学生亲自参与剪纸、折纸等传统工艺的制作,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喜爱,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结束语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为传统文化融入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载体,二者的深度融合不仅能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更能助力小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当前二者融合过程中仍存在碎片化、目标脱节、形式单一等问题,需通过构建系统文化体系、设计融合教学活动、创新互动体验形式等策略持续优化。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与大单元教学更深度的融合路径,例如结合跨学科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美术、音乐等学科内容整合进大单元教学,让传统文化以更多元的方式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为小学生搭建更广阔的文化学习平台,助力文化自信的早期培育。

参考文献

[1]王春晓.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践[N].山西科技报,2025-04-03(B03).

[2]蒋雅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践[J].新教育,2025,(02):22-24.

[3]郭春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35):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