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有效沟通,敲开学生的心门
杨华勇
六安市金安区人民路小学安丰路校区 安徽金安 237005
引言
小学这一时期,是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并且不断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带有别具一格的视角,情感表达通常也以较为幼稚的方式展现出来。班级管理者作为班级治理工作的核心人物,平日里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并非仅仅只是事务性的安排处理,更是心灵层面的相互碰撞。当学生在面对规则限制时流露出疑惑不解,又或者是在集体生活当中遭遇一些小矛盾冲突时,简单的命令式说教一般很难触及到问题的根本实质,甚至还有可能加大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沟通的技巧策略就彰显出它独特的价值——它能够让班级管理者通过学生的言语行为,读懂其背后所蕴含的需求,运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话语传达引导信息,在平等的互动交流过程当中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使得教育所具备的影响力自然而然地渗透到班级生活的每一处细微环节当中。
一、以兴趣为钥,开启对话之门
小学生的世界里,兴趣是最活跃的因子。他们会因为喜欢的卡通形象、爱玩的游戏而瞬间兴奋起来,这种纯粹的热情正是沟通的突破口。当班主任能敏锐捕捉到学生群体中流行的兴趣点,并用他们的语言体系展开交流,原本存在于师生间的无形隔阂会自然消解。学生在谈论感兴趣的话题时,逻辑会更清晰,表达会更流畅,班主任也能在轻松的互动中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为后续的引导铺垫基础。
比如课间观察到孩子们总围着卡片讨论角色技能,班主任可以在自习课前拿出自制的卡通角色任务卡。每张卡片上画着不同角色,背面写着“整理课桌”“帮助同学”等小任务。举起画着热门角色的卡片问:“谁能帮这个角色完成‘安静排队’的任务?”孩子们会争相举手。在发放卡片的过程中,顺势和学生聊:“你觉得这个角色为什么适合做这件事?”引导他们将对角色的喜爱迁移到行为规范上,让规则教育在兴趣互动中自然发生。
二、用共情为桥,搭建情感之梯
小学生的情绪往往写在脸上,一句批评可能让他们耷拉半天脑袋,一点表扬又能让他们蹦跳着跑开。这些看似微小的情绪波动,背后是他们对被理解的渴望。班主任若能放下教育者的姿态,用孩子的视角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承认他们情绪的合理性,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这种情感上的接纳,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想法被重视,从而更愿意将内心的困惑和需求倾诉出来,使沟通从表面的对话深入到心灵的共鸣。
看到学生因手工课作品被碰坏而眼圈发红,班主任可以轻轻拿起破损的作品说:“这朵纸花折得这么精致,边角都对齐了,被碰坏了肯定特别可惜。”等学生情绪平复些,接着说:“我们一起看看能不能补好,就像玩拼图一样,说不定能变成更特别的样子呢?”然后和学生一起用彩纸装饰破损处,过程中聊:“刚才是不是觉得委屈?下次可以先把作品放在安全的地方哦。”在修复作品的同时,既疏导了情绪,又传递了方法。
三、借科技为翼,拓展沟通边界
数字时代成长的小学生,对屏幕另一端的世界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短视频的动态呈现、在线互动的即时反馈,这些形式更符合他们的认知节奏。班主任合理运用科技工具,能打破课堂和课间的时空限制,让沟通在更灵活的场景中延续。当学生发现班主任也能用他们熟悉的数字方式交流时,会觉得彼此的距离更近,一些在面对面时不好意思说的话,也能在虚拟空间里坦然表达,使沟通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更多角落。
建立班级线上分享圈,鼓励学生上传日常观察到的小发现。看到学生发来雨后蜗牛的照片,班主任可以用语音回复:“这只蜗牛的壳螺旋形真好看,你观察得太仔细了!它爬过的地方有银色痕迹,知道是为什么吗?”引发学生好奇心后,约定第二天科学课一起探讨。对于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其分享的植物生长视频下留言:“你记录了它一周的变化,太有耐心了,能在班会上给大家讲讲吗?”用线上互动积累的信心,带动线下表达的勇气。
结束语:
沟通的艺术,本质上是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智慧。从兴趣中捕捉对话的契机,在共情中建立情感的联结,借科技延伸沟通的触角,这三重路径环环相扣,共同织就一张温暖的教育网络。当班主任放下预设的框架,用孩子的视角感受世界,用真诚的互动替代刻板的说教,班级管理便不再是单向的约束,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旅程。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既能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表达与合作,而这份充满温度的沟通,终将成为滋养学生心灵成长的阳光。
参考文献:
[1]吴英.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华夏教师,2025,(17):34-36.
[2]李国萍.小学班主任加强班级柔性管理的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5,(06):18-20.
[3]杨国红.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创新策略[J].亚太教育,2025,(02):46-48.